《为学》学案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19  | 
 
 
 6、为学 
课题:《为学》        课型:讲读          课时:二课时  
主备人:李兰蕊        审核人:宋新蕊  
学习要点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复述课文内容大意,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 给下列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逮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2、反复诵读课文。 
3、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检查导入 
1、导入: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 
4、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划分句内停顿示例: 
“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吾│一瓶一钵│足矣”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二读课文,读懂文意。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的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识记下列词的意义。 
学:①学习②学问         资:天资        材:通才,才能        怠:懈怠    道:学问   卒:最后       鲁:愚钝       鄙:边境      语:告诉         恃:凭借,依靠     越:到了 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去:距离       顾:难道        是故:因此  
(2)找出文中带“之”的语句弄清“之”字的用法。(“之”字用法归纳如下: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4、让学生复述故事,理清结构。 
明确:第一段 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 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       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内容,齐读课文及译文。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  
(3)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凭恒心、靠毅力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4)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品读课文,思考问题 
文章叙述“蜀鄙二僧”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 
1、 试背课文。 
2、 出示荀子的《劝学》片断,对照学习。 
3、 成功需要条件,但有条件的未必能成功。你能讲述一两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印证文章表达的观点吗? 
4、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五、反馈检测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 ( C   ) 
       A、不逮人(dài)   迄乎成(qì)    昏与庸(yōnɡ)    屏弃(bǐng) 
       B、蜀之鄙(bǐ)     何恃(shì)    饭钵(bō)        惭色(cán) 
       C、语于富者(yǔ)   僧人(sēng) 久而不怠(dài)   彭端淑(shū) 
2.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1)下边句中加黑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 
     蜀之鄙有二僧( “鄙”是边境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卑鄙”的“鄙”是品质低劣的意,“鄙视”的“鄙”是轻蔑的意思,只有“边鄙”的“鄙”是边境的意思   )     
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是“告诉”、“说”的意思,读yù。在现代语中,“语言”的“语”是“话”的意思,“不言不语”的“语”是“说”的意思,读yǔ   )    
子何恃而住( “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在现代语中,最常用的意思指儿子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是“反而”、“难道”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回顾”的“顾”是“看”的意思,“顾全大局”、“奋不顾身”的“顾”是“照管”、“注意”的意思 ) 
(2)“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的东西 ) 富者有惭色(的人    ) 能者为师(的人    ) 普通劳动者(的人    )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先朗读下边的句子,然后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 
    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疑问语气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表感叹语气     ) 
    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表肯定语气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表加强语气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表反问语气   ) 
3.默写 
     (1)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     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犹未能也。          。   子可恃而往        ?” 
      (2)吾资之昏,   不逮人也       ;    吾材之庸       ,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   久而不怠焉        ,           ,           迄乎成,而   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   倍人也         ;吾材之敏          ,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 
4.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是: ( C   )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开轩面场园,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下面句子节奏与停顿错误的一组是: ( C )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D、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6.判断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A、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 
       B、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其重要著作。( ×   ) 
       C、彭端淑,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鹤堂文集》。( √ ) 
       D、薄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 
       E、《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陶渊明、孟浩然、杜甫、王安石、辛弃疾。( ×   ) 
 
7.解释下边加点的字: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做 )   (2)迄乎成( 等到   )  
    (3)屏弃而不用( 摒弃 )        (4)岂有常哉(常规,永远不变的 ) 
    (5)犹未能也( 还,尚且 )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哉;语气词,表反问 ) 
8.下面是一个文言小故事,请大家结合注释,看能不能把它译出来给朋友听: 
    买椟还珠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②,为木兰之柜③,薰以桂椒④,缀以珠玉⑤,饰以玫瑰⑥,辑以翡翠⑦。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⑧。 
    注释:①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由于用心的本末倒置,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椟(dú)——盒子、匣子。珠——宝珠。 
         ② 于——介词,相当于“到”。郑——郑国。 
      ③ 木兰——落叶小乔木,花大而鲜美,微香,木材珍贵。柜——匣子、盒子。 
         ④ 薰——薰蒸。以——介词,用。桂椒——用桂花和花椒花摄取的香料。 
         ⑤ 缀——点缀。 
         ⑥ 玫瑰——指玫瑰玉。 
         ⑦ 辑——同辑,连缀,镶嵌。翡翠——绿色的宝石。鬻(yù)——卖。 
     译文:楚国有个到郑国卖宝珠的人,用珍贵的木兰木做成了盒子,又用桂椒香料加以薰蒸,用宝珠加以点缀,用玫瑰玉加以装饰,用翡翠玉加以镶嵌。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而退还了他的珠子。这可以称作善一地卖盒子了,但不能称作善于卖珠子。 
 
9.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明确:本题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谈出体会即可。提示:条件好的富者,并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条件不好的贫者反而实现了。可见理想的实现,不完全决定于条件的优劣。远行的条件有二:一是客观的条件,舟和车;二是主观的条件,双足和意志。前者要多年积钱去买;后者却就在自己的身上。意志坚定的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怕艰险,用自己的双足走路,终于实现了理想。意志薄弱的人,因怕艰苦,所以同样有双足,愿望却无法实现。学习也是这样,同样有头脑,有的人能刻苦努力,成了专家、学者,有的人不肯刻苦钻研,终于毫无收获。困难,在意志坚强的贫僧面前是老鼠;在意志薄弱的富僧面前却变成了老虎。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