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9-03-26  | 
 
 
 《目送》教学反思 
 
   珠海市南屏中学  陈陵 
 
  
龙应台的《目送》,这是一篇文辞兼美,意蕴悠长的文章,讲述了三代人的亲情故事。笔者在教读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年龄阅历,理解文章内涵有一定的难度,在陈玲梅老师的指导下,把品读关键词句作为文章重点,希望能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品读,慢慢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意蕴。 
 
《目送》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结构清晰,线索分明写了六次目送。笔者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次目送的学习活动,并给出了理清思路的格式:用“我在_______(地点)目送 _____(人物)________”的句式,迅速筛选出表地点、人物的关键词“小学门口”“机场”“高楼的窗口”“华安”“大学侧门”“医院”“火葬场的炉门前”“父亲”,让学生很快理清文章内容,简洁概括文章内容。从课堂教学的完成情况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还是很高效的让学生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 
 
在品读关键字词感悟作者心这一环节,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之前从未在书中做过批注,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情况,课堂教学调整为,教学生学做批注,在批注中慢慢感悟作者心。教师先给出范例,由作者送华安上小学时,目光的“凝视”和“交汇”感悟母亲的牵挂担忧;孩子小手包在大人的大手中的“包”字,感悟家长的呵护不舍;由“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读出作者对生命成长的欣喜。接着给了学生充足的课堂阅读时间,让学生抓关键字词品读作者心。学生在批注后的交流中也给了我们惊喜,有学生在品读时抓住街道的“空荡荡”三个字,读出了一个母亲空荡荡的心。还有学生抓住了街道上“邮筒”父亲送我去学校的“侧门”等很细很具体的物象。教师和学生共读共悟,读出了时光的穿梭,两代人好像在同一时间交叠的画面。沉入文本,对文章的关键词的细品深读,可以引发师生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板书的设计是现场师生共同生成的。由情节和关键词组成,有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批注,师生的共悟。关键词生成的过程中,其实也暗含了生命某种链接的时空的密码,学生在这个年龄也许不能完全破解,但我们可以从中读出生命与生命的衔接与交替之间,代代相传的爱和一个人由被父母目送到目送父母的生命必经之路,令人感慨。 
 
本节课笔者原本是想设计多带入两篇同类型的文章,拓宽阅读,加深理解,并让学生在读后有一个写作的小环节。但是,教学内容还是设计过多,容量太大,学生因为和老师不熟悉,前面彼此适应的过程中课堂节奏会慢了一点,很遗憾不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但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不断地反思和努力的方向。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