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9-18  |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四个理念: 
 
一、自读课文“自读”的特点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如何体现自读的理念,是我备课时思考的重点。九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议论文,统编教材跟老教材相比,不仅用两个单元来学习议论文,而且安排二、三、五总计三个单元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分量不可谓不重。而自读课文又在教读——自读——写作这三个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我们在教学时更是不可轻视。所以,先复习从前三篇文章中学到的读懂议论性文章的知识,再以这些知识为支架,指导学生学习本篇文章,就成了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形式。 
 
二、因体而教的理念 
 
文选型的教材,由一篇篇独立的课文组成。这些文章,由于他们的共性而被编排在了同一个单元里,但每篇文章又有作为“这一篇”的独特个性。既读懂共性,又读懂个性,是我们设计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本篇和本单元其他三篇的共性就是都为议论性文章,个性则是在语言上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形象性,它的文体为议论性散文。所以只要抓住“议论性”和“散文”这两大特点来设计教学,就能够体现本文的文本特质,做到因体而教。 
 
三、关注单篇文章在整个单元、整本书中的地位 
 
在九年级上册中,有第二、第五两个单元的议论性文章。虽然两个单元的目标中都有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等要求,但显而易见,第二单元只要求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属于基础版。第五单元还有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等要求,属于进阶版。因此本课的教学,就要指导学生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这4个方面来学习,又因为本文的论据不够典型,所以设计中只突出了其余三个。 
 
四、体现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特点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虽然本课课后并没有拓展阅读的要求,但毕淑敏的散文不管是在文笔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同类的议论性散文也很多。所以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推荐给学生阅读非常必要。 
 
本节课主要以指导自学的方式展开,学生学得较为充分,展示也非常积极主动。但由于学生对本单元的前几篇教读课文学得不够扎实,对诸如中心论点句的特点、议论文的结构等知识点不太了解,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指导就多了一些,使自读课的特点有所削弱。可见,一个单元就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教读课的基础打得越扎实,自读课文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读”。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