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引发初中生对于“目送”的初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期中试题《默读父亲》中,最后有这么一段话: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着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 
提问: 
1、什么是“目送”? 
——预计:既可以是一个送别的真实场景,也可以是,人生路上对于亲人的关注和牵挂。这里是后一种意思。 
2、为什么“目送”? 
——预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世间总有些聚散离合……投影: 
现在有父亲、母亲养着你,可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父母亲都老了呢?还是靠自己。所以英语老师的心情,其实我懂。(——杨自立的考场作文《英语老师的心,其实我懂》) 
同学们,可不可以有这样一种情形: 
即使是同往一个方向,彼此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因为年龄、志趣、个性等等的差异?请看,龙应台的——《目送》: 
 
二、作者简介: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精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初读体验: 
1、听读龙应台的亲读录音: 
有好多种方式可以送别:喝一杯酒可以送别,折一段杨柳也能送别,但是有一种送别,你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够用沉默、用眼睛——《目送》…… 
2、以自己的感觉再读一遍: 
(注意两个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落寞、渐行渐远;并画出其它一些触动了你心弦的词句) 
 
四、读后思考: 
察觉到了吗?每一个被作者放大的细节里,似乎都有值得我们去试探的分量。 
1、请你想象第二段中“圈在爸爸、妈妈的手里”中的“圈”,是怎样的动作,它显示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能不能用文中的某个词表示。 ——半攥着、蜷缩在;怯怯。 
 
2、孩子们,从下面的三个动词中你到底读出了什么;投影: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挪:移动缓慢、持续时间长,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闪:消失得快速、迅捷、干脆;瞥:很快地、很粗略地瞧上一眼(可以换词比较:一望)。妈妈持久跟进的目光里写满了不舍与依恋,而孩子却不解风情,头也不回地离开;这和前文的“勉强忍受”完全是相吻合的。于是,妈妈没有任何奢望——毫不指望孩子,能像她依恋他那样依恋她,而只求回头短暂的一瞥。可即便是这样简单的愿望,都落空了。 
 
3、孩子们,你此时不想对文中的“儿子”说点什么吗?(等待学生发言) 
再看这曾经的一幕呢?孩子们,你又有怎样的感受,说出来好吗——投影: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注意黑体的字) 
——即将踏入那个陌生的、未知的世界前,孩子是忐忑的,所以即使那样短短的距离,在他们的眼里,也是漫长而无边际的。不断地回头,隔空地交会,都是孩子对母亲难舍的表达。可是现在呢?他却那样地向往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什么呢?他长大了,他拥有了独自应对的能力。这就注定,两个人的世界将渐行渐远。母亲的某种情感,便成了一种必然。 
 
4、读下面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味,投影: 
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街上什么也没有了,只有一只邮筒;身边什么也没有了,只有一口皮箱。无不渲染出“我”的落寞。(请学生个别朗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看看两种“落寞”分别发生在何时,有没有什么不同? 
——第二处发生在,爸爸把我送到新的工作单位后,却还嫌自己给做教授的女儿丢了份,决绝地离开;“落寞”中包含的,是不舍,是孤寂、是感伤、是无以回报只能目送的感念……而第一处发生在,儿子念大学时,即使有同行的可能,也要独来独往,“落寞”中包含的,是无奈、是失落、是怅惘……心中空落落的,犹如街道的空荡荡。 
如果说,前者体现的,是时代和身份的距离,那么后者,更多的是体现了年龄和心理的差距。 
 
5、该段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我与上大学的儿子心灵上的距离?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距离”的? 
——“紧闭的门”、“灰色的海”(灰色的,到底是什么?海,到底是什么?其实他所望向的,并不在于是海还是别的什么——因为他看什么都可以是灰色的海;而在于,他的目光是海的灰色,他的内心是灰色的海。与下文的说法暗暗相合)、“波涛深邃”、“进不去”。 
孩子开始走向独立,心灵的大门开始对母亲关闭;然而,作者却给予了理解: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背影中的“不必追”,就是内心的“不去追”,就是一种理解和妥协,就是一种对彼此的尊重。 
 
6、因为,那不过是一种成长中的必然、生命中的自然,就像是…… 
语句的接续训练:请用文中的一处景物描写,加以比拟。 
——就像是,苹果和梨树的枝丫,因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那样!(不可违逆的自然定律,正是做妈妈的无奈之处——无法接受却又必须接受) 
 
五、小结: 
1、最后请概括一下,作者写了哪两种“目送”。它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 
——目送儿子逐渐长大独立;目送父亲渐渐衰老离去。相似之处就在于:我们只能选择接受,背影的远去。这两种“目送”,可能也是我们的一生中必然要经历的,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是不是应该——珍惜我们生命中注定的缘分? 
2、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3、推荐:朱自清的——《背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