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灯下漫笔 
鲁 迅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选自《坟》,有删节) 
(1)本文从论述思路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请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2)作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这一论断的依据。 
(3)结合全文,说说“‘人’的价格”该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第三样时代”又是怎样的时代?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1)从全文来看,文章明显以“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回顾历史,发出慨叹;后一部分是讽刺现实,发出号召; 
(2)题目的答案在第一部分.其层次非常清晰:一是一直是没有人的价格;二是乱世时想做奴隶而不得;三是一治一乱的实质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朝代; 
(3)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都是不赞成了,即不赞成百姓一味做奴隶﹣﹣没有自主权和人的自由和尊严,因此呼唤第三样时代,即做人的时代,就是民主、自由的新时代; 
  
答案: 
(1)第一部分,回溯历史,紧扣史实,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2分,仅写“两个时代”给1分);第二部分,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样时代”的召唤. 
(2)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②在“乱世”,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 
(3)“人”的价格即“人”的价值,有“人”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第三样时代”即百姓有“人”的价格(价值)的时代,就是民主、自由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