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预热文言文梳理5《荆轲刺秦王》2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能对文章进行断句 
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3.能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 
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人贱物亦鄙 不足迎后人 
D.孔子鄙其小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原谅 
B.发图,图穷而匕首纆见           发:打开 
C.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击打 
D.尽失其度                       度:法度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且益坚 
C.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D.渔 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不 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 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A.弃甲曳兵而走 
B.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C.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D.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B.秦王度之 终不可强夺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6.下列各句 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秋月春风等闲度 
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D.众里寻他千百度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A.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霜雪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C.仍更被驱遣 何言复来还 
D.将军身被坚执锐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秦法,群 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A.斩 木为兵 ,揭竿为旗  
B.兵者,国之大事  
C.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D.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某所 ,而母立于兹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 冀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其欣于所遇 
D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起,取武阳所持图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仲卿母所遣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 从来              失其所与,不知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臣所以去 亲戚而 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翻译下列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缬,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事所以不 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二、实战演练。 
(2015-2016学年江西南昌二中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诸郎中执兵                           郎中: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D.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恕。 
2.下列四句中句式不相 同的一项(    ) 
A.夫晋,何厌之有。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使毕使于前               D.秦王还柱而走 
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                     B.不得持尺兵 
C.诸郎中执兵                     D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能对文章进行断句 
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3.能辨析重点的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 
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人贱物亦鄙 不足迎后人 
D.孔子鄙其小器 
【答案】C. 
【解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原谅 
B.发图,图穷而匕首纆见           发:打开 
C.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击打 
D.尽失其度                       度:法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尺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 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B.樊 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且益坚 
C.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 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A.弃甲曳兵而走 
B.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C.直夜 溃围南出,驰走 
D.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表趋势   例句  跑,逃  其余三项都与例句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B.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背绳墨 以追曲兮,竞周 容以为度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衡量 \尺度 B.估计  C.估计   D.法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秋月春风等闲度 
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D.众里寻他千百度 
【答案】B. 
【解析】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A.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霜雪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C.仍更被驱遣 何言复 来还 
D.将军身被坚执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遭受   例句  遭受  A.覆盖   C.被 D.通“披”,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B.兵者,国之大事  
C.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 南界  
D.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兵器   例句  兵器     B.军事 C.军队 D.士兵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某所,而母立于兹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别其官属常惠等 ,各置他所 
C.或因寄 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其欣于所遇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起,取武阳所持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处所\所字结构  B.地方  C.所字结构  D.所字结构作定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仲卿母所遣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失其所与,不知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表工具、手段\表原因  A.被  B.所字结构   D.表原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翻译下列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缬,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 使于前。 
(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略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实战演练。 
(2015-2016学年江西南昌二中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诸郎中执兵                           郎中:帝王侍从官 的通称。 
D.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恕。 
2.下列四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夫晋,何厌之有。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使毕使于前               D.秦王还柱而走 
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                     B .不得持尺兵 
C.诸郎 中执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答案】 
1.A 
2. D 
3.A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实词,考 生应注意试卷上不考核对词义的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并且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最 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字典式”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 ;语法分析,依据成 分推词义。如A选项,译为“对君主的尊称”时,不合语境。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文常用句式。A.B.C均为倒装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与C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一般句式。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 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 更普遍。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六、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 、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该题中考核的都是特殊句式。该题中考核特殊句式——“倒装句”。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一词多义是由词的本义引伸和假借而形成的。辨别一词多义的方法①复习中要加以归纳和记诵积累。②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词的引伸义和假借义。③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分析理解词义。如A选项中,“兵之”为动宾搭配,从词性角度入手分析“兵”的词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