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1、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诗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样的艰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诗人认命不认命? 
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二、赏析学案: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演练学案 
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预习学案 
1、认识作者 
鲍照,_________朝文学家,擅长写_________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2、整体感知 
(1)诗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样的艰难?
 
  
  
(2)诗人认命不认命?
 
  
  
二、赏析学案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三.演练学案 
 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回答下列问题 
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