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02  | 
 
 
 心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够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洵的军事思想,并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中去;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够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自读、讲析、比较。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三字经》里面有这样几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是苏老泉这个人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那么,苏老泉是谁呢? 
 
【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写作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费和军队开支巨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更导致军事上的骄惰无能。苏洵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实,根据历代军事经验和理论,提出用兵的看法,写出了10篇军事论文,总称《权书》,《心术》即为其中一篇。 
 
【解题】 
 
心术:(1)居心(多指坏的)。如 “心术不正”。(2)心计、计谋。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研析课文】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为将之道的核心在于治心,何为治心?包括哪些方面? 
 
明确:第一段论为将之道。治心即心理修养,包含两方面:超人的镇定(临大事不乱)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排除一切干扰)。 
 
治兵之道:上义                           待战之道:四养 
 
 
 
 
正义性是军事 
 
行动的准则 
 
  
 
  
  
 
 
 
                                              财      力     气      心 
 
 
 
 
面 
 
  
       不义,虽利勿动 
 
 
 
 
小胜益急      
 
小挫益厉 
 
  
 
 
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使耕者无所顾忌 
 
  
 
 
丰犒而优游之 
 
  
 
 
面 
 
  
        反       正                                                   
 
  
 
   背义逐利        惟义可怒士 
 
  
 
  
 
 
 
获一时之利,终      正义之师                               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 
 
“不可措手足”     无往而不胜                           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 
 
  
 
             战时用兵之道                             战时运思之术 
 
  
 
 
 
          知己           知彼                善用长短之术        善用兵之道 
 
  
 
 
 
  知理  知势     知节    知敌之主与将       暴短阴长         无所顾,有所恃 
 
                                                  例 证          避实击虚 
 
 
 
 
军事指挥应掌握的法度节度 
 
  
 
 
战略形势 
 
  
 
 
事理义之所在 
 
  
                                                    正面比喻:有恃而勇,无恃则怯 
 
邓艾知刘禅            反面比喻:放松警惕,所恃将不可恃 
 
                          庸,动于险 
 
  
 
                          知敌——去 
 
 能以忍待勇,以静制动,    就可以决 
 
“无敌于天下” 
 
  
 
2、第二段论述治兵之道,治兵的关键何在?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治兵的关键在于上义,正义性是军事行动的准则。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3、待战之道在于四养,请指出四养的方法,并思考四养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养心”之道有何作用? 
 
    明确:四养即“养财”、“养力”、“养气”、“养心”,“养财”的方法为“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养力”的方法为“丰犒而优游之”,“养气”的方法为“小胜益急,小挫益厉”,“养心”的方法为“用人不尽其所欲为”。四养中“养心”最重要。“养心”能够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 
 
    小结:以上三段论“将”、“兵”、“战”,着眼大处,讲为将、治兵、待战之大道。以下再论将、兵、战,讲战时为将之道、战时用兵之道、战时运思之术。 
 
    4、作者认为临战之时的将领应当“智而严”,而士兵则应“愚”,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明确:将智士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的成分在内。 
 
    5、第五六段讲了什么内容?第五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讲战时的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知彼(知敌之主与将)。第五段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6、第七八段讲了什么内容?第八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论战时运思之术——善用长短之术、善用兵之道。第八段用了正反比喻论证的方法。 
 
    7、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课后练习二)。 
 
    明确:《心术》采用了分析推导的论说方式,《六国论》采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心术》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句,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有机结合。《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紧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深入分析。 
 
【总结】 
 
这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从将帅的自我修养,即培养智谋胆略说起,谈到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保证百战百胜,只有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从多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见解。但所谓“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文章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逻辑很严密。 
 
板书设计:见前。 
 
作业布置:预习《鞭贾》。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