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备课资料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6-03  | 
 
 
 《心术》备课资料  
苏  洵  
一、作者简介。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十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柘集》十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嘉祜集》。  
    二、写作背景:  
    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三、参考译文。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四、结构层次: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第一段,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  
    第二段,论“兵”。“凡兵上义”。  
    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怒士,就是激励士气,“士以义怒,可与百战”,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  
第三段,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接着作者提出了四养的方法:“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然后作者着重讲了这四养当中最重要的“养心”。即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暗合了现代管理学适量刺激、不断刺激的理论。不断刺激,则能保持士气而有“余勇”;适量刺激,则时常有所追求而有“余贪”,士兵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这就是“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的道理。反之,“不养其心,一战而胜”,士兵既骄且怠,“不可用矣”。  
以上三段论“将”、“兵”、“战”,着眼大处,、讲为将、治兵、待战之大道。以下一再论将、兵、战,讲战时为将之道、战时用兵之道、战时运思之术。  
第四段,论临战之将应“智而严”,士则应“愚”。  
这样士兵才能委身听命,与将共生死。苏洵将智士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成分在内。  
第五段,论动兵之道,在知敌之主与将之后可以动险_即知己知彼。  
下面举例论证。三国时邓艾之所以敢“动于险”并出奇制胜,在于他“知敌之主”一一“刘禅之庸”。能知敌则“去就可以决”。  
第六段,紧承上文,论主将(即治军)之道还要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理”是事理,知义之所在为知理;“势”是战略形势,要知自己所处的形势;“节”指军事指挥应掌握的法度节度,能正确确定作战方案,调度兵力为知节。“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知己知彼,知节是关键,也是其他四知的目的和表现。苏洵认为“知节”之将,能“忍”能“静”,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品质。在战机来到之前,能以忍待勇,以静止动,不因小利小患暴露作战方略,以应付大利大患。能如此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第七段,论运用长短之术,出奇制胜。  
作者认为,“兵有长短”,谁都想用避短以避实击虚,但战争是双方的事,“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用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抗暴吾短使敌疑却;阴养吾长使敌狎堕,这就是苏洵对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第八段,论善用兵之道,“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作者认为,“善用兵者”要使军队“无所顾”、“有所恃”,打仗才能勇敢。一切有利地形如地形之固、兵器之利都是“所恃”,凭所恃可以坚定斗志,鼓舞士气。作者先从正面比喻论证,“尺笙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有恃则勇,无恃则怯,“人之情也”。后从反面比喻论证,“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意思是说,如果以为“有所恃”而麻痹涣散的话,其“所恃”将不可恃。善用兵者注意发挥有利的精神作用,以振起军心,巩同阵容,这就是“以形固”,能用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则力有余矣”。这是苏洵对用兵应“有所恃”而不可徒恃的辩证认识。  
五、主题: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涉及战争中诸多重要问题,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六、参考答案:  
第一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参考答案:每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A.先后有序,由治心①而养士②③④,由养士而审势⑤⑥,由审势而出奇⑦,由出奇而守备⑧,段落鲜明,井井有序,文之善变化也。  
B.先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第二题  
命题意图: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议论文不同的论述结构和不同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心术》采用了分析推导的论说方式,《六国论》采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  
《心术》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句,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有机结合。《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紧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深入分析。  
第三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译能力。  
参考答案:学生可自行找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进行翻译,翻译可参照译文。  
第四题  
命题意图:掌握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  
参考答案:以下加点的形容词用法并不一致。  
A.谨:使……严谨;严:使……严格  
B.贤:有才能的  
C.智:有智慧;严:严格  
D.险:险要之处  
E.老:以……为老  
七、精华赏读。  
1、苏洵的这篇文章贵在真,论真正之理,切实之论,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不以生动取胜,不以雄辩取胜,不以语言取胜,也不以构思取胜。首先是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次是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即战争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之间的关系。“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前两条讲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后两条讲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所谓“无所顾”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出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所谓“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再次是战争中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暴短”就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人圈套。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对方因素的关系。作者总是从矛盾的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切合实用的特点。  
当年苏洵“见元吴叛,配方用事久无功,天下事有当改,因挟其所著,嘉佑初来京师”。所挟之著就有《权书》十篇(《心术》)为第一篇),欧阳修读后大为赏识,并推荐给仁宗,苏洵从此名声大作。靠的就是切实地讲理,以理服人。但在今天看来,其中也有些应理性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既然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兵的斗志,那么士兵能对正义和非正义无知吗?这种“愚兵”思想是不足取的。再者,“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这种论断也显得有些迂阔,有纸上谈兵之嫌,当然在现实作战中不应一概照搬套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但总起来说,瑕不掩瑜。  
2、文章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凡”字,使行文理足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全篇多短句而少语词,语调峻急,锋不可犯;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些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又是极富哲理的句子。  
八、赏析与研究资料。  
《心术》赏析  
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的结构,初看颇为特别,茅坤就指出它“一段段自为支节……非通篇起伏开合之文也”(《苏文公文钞》卷七)。的确,文章的每一段都独立谈一个问题,彼此之间似乎并无多大联系。但仅作如是观是不够的。苏洵的文章往往转折极多,左萦右拂,一节未了,又生一枝。初读似觉各节互不相连,枝叶横生,意多词杂;多读几遍,便会觉得它首尾相应,全篇有一条主线相贯,每节各有妙用,如引线穿珠一般。本文首段论治心,二、三、四段论养士,五、六两段论审势,七段论阴长暴短,出奇制胜,最后一段论守备,要“无所顾,有所恃”,而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正如吴楚材、吴调侯所指出的,本文“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序,文之善变化也”(《古文观止》卷十)。  
这篇文章涉及战争中诸多重要问题,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首先是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凡兵上(尚)义”,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百战不殆。其次是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即战争与充分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之间的关系。“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前两条讲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后两条讲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所谓“无所顾”,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所谓“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苏洵还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但武器本身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赤臂握剑,大力士也不敢逼近;身穿铠甲睡大觉,小孩子也敢弯弓而射之。武器只有与具有旺盛斗志的人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威力。再次是战争中的阴长、暴短的关系。“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具体来说,暴短就是“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日‘此无人’,彼不信也”。阴长就是“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苏洵《法制》)。暴短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是有意隐匿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文章还阐述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试)知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不难看出,对战争中的问题,作者总是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战术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切合实用的特点。  
读此文,给人以排宕顿挫之感,这得力于文中大量排偶句的纯熟运用。在散文中运排偶句,“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不仅吸收了骈文音调铿锵,形式优美的特点;而且排偶句和长短句交替互用,又有连类引发、一气贯注的效果。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排偶句却有十余处之多。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样的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又是极富哲理的警句。茅坤说“此文中多名言”(《苏文公文钞》卷七),就是针对文中大量的排偶句而言的。这些句子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文章增色不少。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