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学设计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21  | 
 
 
 《呐喊》自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汪曾祺先生写作的《北京胡同》,大家还记得汪曾祺先生是为何写这篇文章的?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末》写作的序。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学习的课文《〈呐喊〉自序》也是一篇序,与前面所学的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所的,属于自序。 
2.出示目标 
学习本文,主要有三个目标。出示投影片。 
3.学习过程 
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大家说说看看,有没有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是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的意思。鲁迅先生是要为谁呼喊呢?课文中有没有答案?请大家快速地找一找。 
   学生找出并读。 (投影幻灯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问:由这句话可知,作者他是在给一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一下。 
提示:同学们初中阶段曾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而写的,作者针对少数人的一些错误论调,提出了什么样的见解。 
明确:(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2)(出示幻灯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猛士” 是指哪一类人?明确: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 
    提问: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学生讨论。  
    提示: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明确:寂寞里。  
提问:“寂寞”是什么意思?明确:孤独冷清。 
提问: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  
    提问:“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请同学们将课文中有关作者寂寞的文字一一找出来。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提问:好,我们刚才找出了文中有关作者寂寞的句子,接下来,请同学们再从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他为何感也到寂寞?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作者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继续提问: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提示:因为他自己曾经叫喊过,可最终怎样呢?明确:最终失败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之呐喊的、最后又遭失败的是什么事?  
   明确:创办《新生》杂志  
   提问:创办《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据。 (第5小节:所以我们的第一……) 
   明确:改变国民的精神。  
   提问:当时国民的精神是怎样的?  
   明确:愚昧落后麻木。  
   提问:作者是如何产生这一想法的?  
   明确:在仙台学医时看到幻灯片:一大群围观日本人杀自己的同胞。  
   提问:我们再继续思考一下,鲁迅先生又是为何去学医的呢?从文中找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总结:应该说,鲁迅先生当初选择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办《新生》,他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国救民的理想。可这理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作者看来,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明确: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国民的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所以在他看来,国民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文,猛士们为何会寂寞?因为他们的奋斗也正如我那时一样,有热情而国民没有反应。请同学看课文第18小节: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有人来赞成,并且也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也许是感到寂寞了。 
既然前驱的猛士是奔驰在寂寞里的。因此他们需要有人呐喊助威。  
    提问: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时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为什么还要呐喊呢?  
    讨论明确:作者在金心异(钱玄同)的引导之下,思想发生了变化。金心异是怎样说服引导作者的?请同学们看课文19-21小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样看来,作者再次从事文学创作,完全是因为金心异的鼓励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提示:作者是否真的认为国民全无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思想了。进一步提示学生阅读课文21、22、10三个小节。出示幻灯片。  
   (1)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2)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3)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教师总结:从这此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完全因为金心异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的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最后,我们再思考几个问题:作者年轻时做过哪些梦?  
   学生讨论明确:出示幻灯片。 
   学洋务 改变命运  
   攻医学 救国救已  
   治文艺 改变精神  
   教师总结:这三个梦反应了作者的不断追求,但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唤醒国民,改变祖国的命运,现在终于通过这个小说集来完成了。所以,作者写这些小说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那么一起来总结一下,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出示幻灯片。  
   (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2)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下面,我们再来概括一下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从课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经历了哪几个过程?从年轻时的一个一个的好梦到梦破以后悲哀的寂寞,到最后的奋起呐喊。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