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测试
  一.根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述个人经历,按顺序填入相应的地名。
  1.______待疾 2._______求学 3.______学医
  4.______从文 5._______抄碑 6.______写作
  二.文章开头说到“梦”,后来也有几处说到“梦”,“梦”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完成下列练习。
  1.抄出有梦的语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句中“梦”各有什么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句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章在叙述下面的事情后,有一段议论,请在文章中议论语句的下面画上横线,并解释这些议论的意义。
  1.父亲病故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杀中国人的时事画片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起了小说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四.找出下面加黑的字释义有错误的一组。
  A.质(典当、抵押)铺 赏鉴(鉴别)
   困顿(疲劳) 侮(轻慢)蔑
  B.要著(方法) 久违(不见面)
   不名(占有)一钱 赞和(声音相应)
  C.反省(检查自己) 苦楚(痛苦)
   愤懑(烦闷) 悬(凭空设想)揣
  D.折(折断)服 喝采(夸奖的欢呼声)
   疾(疾病)苦 盛举 (动作行为)
  答案 [   ]
  五.注释下列加黑的词:
  1.在侮蔑( )里接了钱 
  2.有时讲义( )的一段落已完
  3.我感到未尝经验( )的无聊
  4.有无端( )的悲哀
  5.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 )死的悲哀
  6.客中( )少有人来
  六.文章中有不少生动贴切、寓意深远的比喻,说明下列比喻的含义。
  1.铁屋子——
  2.熟睡的人们——
  3.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
  七.鲁迅为第一本小说集定《呐喊》,正确的含义应是[   ]项。
  A.为自己弃医从文,走上提倡新文艺而奔走呐喊。
  B.为抒发自己内心的悲哀与寂寞,而发出不平的呼喊。
  C.为唤醒麻木的沉睡的人们,为革命前驱助威而发出呼喊。
  D.为打破文坛的沉寂,也为“听将令”而发出豪迈的呼喊。
  八.下面一段对话的正确的含义是[ ]。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A.惊醒熟睡的几个人,就能进而唤醒广大民众,就有捣毁这十分顽固黑暗的社会的希望。
  B.揭示了鲁迅当时的苦闷情绪,反映了他在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矛盾心理。
  C.鲁迅认为顽固黑暗的社会很难摧毁的,不愿使清醒的几个人经受临终时的痛苦。
  D.鲁迅为从睡中而入死灭从而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的人们忧虑。
  九.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1)但或者也还未能记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2)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甲)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乙)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丙)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1.将红字句(1)改写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句子。(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指的是:[   ]
  A.鲁迅认识到“我决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的英雄”。
  B.曾“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
  C.是指“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D.鲁迅认识到,旧社会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而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却都闷死了”。
  3.鲁迅做小说“不恤用曲笔”的原因是:[   ] 
  A.无暇顾及自己的作品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
  B.为了让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
  C.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D.主将不主张消极,自己也不愿将寂寞传染给青年。
  4.本段的第一层应划在: [   ]处。
  A.甲处,B.乙处,C.丙处,
答案:
  一.1.绍兴, 2.南京, 3.日本仙台, 4.日本东京,
   5.北京, 6.北京。
  二.
  1.①我在青年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
  ②我的梦很美满,预备率业回来……
  ③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命运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
  ④……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2.①鲁迅青年时期曾树立救国救民的志向和理想。
  ②具体化了的理想,“救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③三人一起谈论美好的理想——开展文艺运动,启发愚弱而麻木的国民。
  ④指青年一代对国家和民族所抱的美好希望和理想。
  3.有些志向未能实现,后来已经忘却了,但是救国救民的愿望是不能忘却的,这便是创作《呐喊》的思想根源。
  三.
  ①父亲病故后:“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表明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愤慨。
  ②看杀中国人的画片后:“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把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启蒙主义的文学观揭示得非常透辟。
  ③写起了小说之后,“在我自己,本以为……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说明了《呐喊》与革命文学的关系。
  四、D
  五、1.(侮辱、轻蔑)
  2.(为讲课编写的材料,这里是讲课的意思)
  3.(经历)4.(没来由,无缘无故)
  5.(临近)6.(客居在外)
  六、1.黑暗的社会
  2.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麻木而又愚昧的人们。
  3.自己呐喊而人们毫无反响,自己感到孤独和寂寞。
  七、C.
  八、A.
  九、1.现在我已经不是急切地想发表意见,不说心里就不安宁的人了。
  2.B
  3.D
  4.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