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记梦的杂言诗。天宝年间李白应召入京,胸怀大志,但唐玄宗只把他当作词臣,加上权贵不合,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政治上遭受巨大的挫折,愤怨郁结于怀。诗歌从神奇的天姥山入手,由神奇而入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月夜下镜湖,寂静的谢公宿处,登上所见的海日、桃都上的天鸡,暮色中的熊咆龙吟、电闪雷鸣、瑰丽的仙人之会。景色不断地转换,字数不断地变化,情感也随之而起伏跌宕,诗人终于在惊悸中又回到现实,几多失意与感慨油然而生。最后一句神来之笔点明了主题: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闷的短暂超脱,实则是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的曲折反映。本诗运用参差的句式、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诗的意境,不愧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二.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A、渌水荡漾清猿啼(   )   B、熊咆龙吟殷岩泉(  )   C、水澹澹兮生烟(  )   D、忽魂悸以魄动(  )   E、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F、恍惊起而长嗟(  )   G、天台一万八千丈(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A、烟涛微茫信难求(  )   B、云霞明灭或可睹(  )   C、天姥连天向天横(  )   D、势拔五岳掩赤城(  )   E、我欲因之梦吴越(  )   F、渌水荡漾清猿啼(  )(  )   G、迷花倚石忽已瞑(  )   H、栗深林兮惊层巅(  )(  )   I、水澹澹兮生烟(  )   J、失向来之烟霞(  )   K、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   L、恍惊起而长嗟(  )
    3.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白发三千丈,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f、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g、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_______________。   h、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__,疑是银河落九天。   j、大鹏一日同风起,__________________。   l、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4.对下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鸣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A、首四句,作者把纤夫的生活放在商业稠密的背景上,纤夫的形象跃然纸上:挽着纤,喘着粗气,艰难地拖着船逆流而上。   B、中四句重要写纤夫生活条件之恶劣和凄切哀怨的心境。   C、末四句更进一层,写磐石之大,行动之艰难,即使是万人也无法将石头拖至江边,把纤夫之苦推向了极端。   D、全诗朴素自然无刻琢的痕迹,处处以形象的画面代替叙写,层层深入地把诗情推向了极端,不愧为浪漫主义之作。 
  5.对下面一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A、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首二句写长安一群妇女在月下赶制征衣。   B、首四句把秋月、秋声、秋风和关切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   C、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的思想内容大大深化,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D、玉关,就是玉门关;良人即丈夫。全诗的手法如同电影,一个个画面组成意味深长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附参考答案   1、A.lù B.yǐn C.dān D.jì E.fēi F.huǎng G.tāi   2、   A.确实 B.或许 C.遮断 D.超出 E.依据 F.清澈;凄清   G.天黑 H.使……战栗;使……震惊 I.波浪起伏 J.刚才   K.暂且;等待 L.恍然,猛然   3、   a.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天生我材必有用   c.直挂云帆济沧海   d.缘愁似个长   e.我寄愁心与明月   f.孤帆远影碧空尽   g.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h.举杯销愁愁更愁   i.飞流直下三千尺   j.扶摇直上九万里   l.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D(现实主义作品)   5、D(不是画中有诗) 
青梅煮酒沦英雄
  高二(1)谢漫湘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上面是《三国演义》里我喜欢看的两段话。我觉得它是这部巨著的思想精髓: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气。这部巨著里有无数个人物,也有许多个英雄。今天我就要'青梅煮酒论英雄'。
    一、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抵昂   曹操是三国霸主中最杰出的一个。   曹操文武双全。自幼攻读兵法,勤奋习武。他深谙兵法,又不似马谡纸上谈兵。'曹操抹书间韩遂'就可谓是离间计中的经典。   曹操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霸气。他纵横天下三十余年,吕布、袁术、袁绍……群雄皆灭,扫平中原。   在用人方面,曹操深知'要信,又不能全信'的道理。后人批评曹操残害了许多人才,但当我看到曹操在华容道大哭郭奉孝时,不禁为之动容。   我还是把曹操看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一个悲壮的英雄。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被许多保守的人称为'奸雄';他奋斗了一生,统一了中原,却被罗贯中写为'传遗命奸雄命终'!这是一个历史背景下的悲剧,是在一种'愚忠'思想泛滥下的悲剧。还是《邺中歌》更客观: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二、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诸葛亮是集'忠'、'智'二字于一身的英雄。   年轻时的诸葛亮可以说是恃才傲物。三顾茅庐的典故可以让我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然而我要说,凭孔明的'智'恐怕他还'傲'得谦虚了呢!   我佩服'定三分隆中决策',一种吞吐天地的气概!每次翻到这一回,我都激动不已,尤其是那句'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我佩服'用奇谋孔明借箭',何等的智慧,何等的胸襟。那雾,如孔明的智慧,深不可测;那长江,如孔明的胸襟,豪放而宽广!   我佩服'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更佩服'诸葛汝神'、'木牛流马'……   而上方谷那滂沱大雨,又怎能不让人落泪!   受先帝托孤后的诸葛亮更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甚至先帝遗言'如其(嗣子)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他也毫无二心,死而后已。    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   周瑜是个难得的人才:文武双全,才貌双全。他是个年轻的英雄。   三十六年的人生,很短暂,这不是一个无憾的人生,可绝对是一个无悔的人生!   难忘兵屯夏口,'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一封假信,灭了蔡、张,伏了曹操。   难忘'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早在出师之前,周瑜便看到了曹军北土未平,不熟水战,马无藁草,不服水土的四大忌。这正是一个杰出军事家才有的预见性。随后便将计就计,灭了蔡、张、使曹军练不成水战。而后用苦肉计,深入敌军,探听虚实--'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借东风火烧战船,逼得'老贼'败走华容道。长驱十万兵,扫平曹军八十四万。难怪程普感叹说'今能如此,真将才也!'   周瑜的悲剧完全在于量窄吗?我看不是。即便他不短命,为一个优柔寡断的主子卖命,又有什么好结果呢?   其实《三国》里的英雄还有很多。这三位只不过是三个代表而已。'代表'里没有刘备,这不是辜负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原意么?我多少是从2000年后的眼光看2000年前的事的。所以我写了'年轻领导'周瑜,忽视了'大命全靠'的卢'马'的刘备;忽视了'愚忠'的关羽,称赞了'反贼'曹操;略写了诸葛亮的'忠',详写了对'智'的无限崇拜……,但是,不管是写了的还是没写的,他们都是英雄。就如歌里唱的'黄尘古道'、'烽火连城',物是人非的悲凉中,留下的是亘古不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精神。 
  [评语]这是一篇高度凝炼的评论性文章。作者对所点评人物的叙述简洁,评价得体又有独到性,如曹操的'霸气'与'悲壮',诸葛亮的'傲扬'、'忠'与'智',周瑜的'无悔的人生'。此外,本文在选材上显示了高招的技巧,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抓住了要害,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