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二)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5-26  | 
 
 
 语文试题(二) 
2022.5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 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3.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 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踪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   |   
 
   
     
         
          | 标题: |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二) | 
         
         
          | 文件大小: | 
          101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