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知识点1.人物传记类型文章的特点: 
所选的人物传记文言文,其选文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并且文体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而选文主要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资治通鉴》《元史》《明史》等。 
  
知识点2.人物传记文言文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是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 
二是职官: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知识点3.传记类文言文涉及的文化常识: 
(1)官吏选拔的术语 
①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它是一种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 
②荐举、征辟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也可叫做察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此外,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科举制:创于隋代,发展完备于宋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主要铨选制度。考察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明代以后考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④除此以外,还有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 
  
(2)授官的术语  
①举:提拔,任用。 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史记·五帝本纪》) 
②授:授予官职,任命。 例:“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儒效》) 
③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④拜: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例:“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  (颜延之《阳给事诔》) 
⑥起复:官吏守孝未满或降职后重新起用。 例:“遭母忧去职,寻起复本任。” (《北齐书·清河王岳传》) 
  
(3)升官的术语 
①擢:由选拔而提升。 例:“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明史·海瑞传》) 
②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 例:“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 (《汉书·孔光传》) 
④升:官职得到提拔。 例:“名因文著,位以才升。” (白居易《祭卢虔文》) 
⑤超迁(擢):破格升官。 例:“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4)贬官的术语  
①谪、贬:贬官,降职并外放。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黜、罢、免、夺:罢免官职。 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博鸡者事》) 
③褫: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谢庄《上搜才表》) 
④左迁:降职。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 
(5)调动的术语  
①徙、迁、转、调:改任官职,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不升不降。 
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后汉书·张衡列传》) 
②量移: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例:“三年随例未量移。” (白居易《自题》) 
③出、放:指出京受任。 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后汉书·张衡列传》) 
  
(6)兼职的术语  
①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例:“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后汉书·刘焉列传》) 
②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例:“周公摄政,践祚而治。” (《礼记·文王世子》) 
③权、行、署:临时代职。 例:“兼权殿中侍御史。”  (《宋史·李纲列传》) 
  
(7)到任、离任、休假、行使职权的术语  
①新(始)视事:刚刚到任。 例:“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 (《汉书·游侠传》) 
②下车:官吏初到任。 例:“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后汉书·刘宠列传》) 
③秩满:官吏任期届满。例:“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 (陆游《傅正议墓志铭》) 
④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例:“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刘般列传》) 
⑤归田:辞官还乡。 例:“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晋书·李密列传》) 
⑥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列传》) 
⑦休沐、出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⑧用事、听事:执掌政权,处理政务。 
  
(8)考核的术语  
①铨:衡量官吏的资历和劳绩。 例:“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铨序。” (《宋书·武帝纪中》) 
②课试:考查、考核。 
例:“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 (《韩非子·亡徵》) 
③考绩、考功:考核官吏的政绩。 例:“故考绩黜陟,以明褒贬。” (《后汉书·马援列传》) 
  
(9)官学中的教师(学务官员)、学员名称 
①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 
②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③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国志·吕蒙传》) 
④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例:“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 
⑤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例:“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促织》) 
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左忠毅公逸事》) 
⑥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⑦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⑧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⑨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10)和疾病死亡有关的常见词语 
①丁忧:遭父母之丧,又叫“丁艰”        
②行服:守孝,服丧 
③服阙:又叫“除服、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④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 
⑤大渐:病危           
⑥寝疾:卧病          
⑦大辟:死刑 
  
知识点4.人物传记涉及的人物类型: 
①文臣、循吏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发展农业(富民)、教化百姓(化民)、清正廉洁、善于判案(理讼)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的称谓。高考中所涉及的官员传记,也大多记录他们在富民、化民、理讼和廉洁自律这些方面的事迹,因此,在阅读时要格外关注他们的这些政绩。 
②武将、忠良 
③文人、艺术家 
   文人、画家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也有自身独特的品质,他们往往醉心于艺术,特立独行,有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创造力,大多远离官场。2009年上海高考中选取了明代著名画家、才子沈周的传记,并让考生“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这时需要通观全文,找出沈周讨厌官场、热爱山林的自由环境以及要在父母跟前尽孝等细节。 
  
知识点5.传记人物评价方法: 
①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注重细节的分析理解,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在阅读时要把重要的生平事件、命运转折、思想精神活动的重要细节,全都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地点词语以及相应的事件,概括出主要事件,并分析在这些事件中体现出来的传主的精神品质。 
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等角度来把握传主的形象。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物,他们的英雄正气划过长空,与世长存。 
③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一篇传记结尾处发表自己对人物的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是非常常见的,这也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延续下来的传统。司马迁通过“太史公曰”表达自己对笔下人物的爱憎,客观公允而又卓有创见。后世作者纷纷效仿,我们需要通过这最后一段的评、赞文字来了解作者的观点、价值取向等,并探究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观点,文章记叙的事实能不能完全印证作者的观点。 
④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文中所提到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本中涉及对人物的评价时,有作者本人的评价,有当时社会其他人对传主的评价等,各种角度、各种心态都会体现在传记作品中。我们则需要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事实材料是哪些,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其他人的评价是怎样的,这些态度和评价跟记叙的事实有什么联系,这些评价合理不合理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