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4-08  | 
 
 
 教学目标:   
  1.认识文言文中特殊的通假、偏义复词现象,熟记常用通假字、偏义复词。   
  2.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通假字、偏义复词,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二、知识梳理   
  通假字分类如下: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卖炭翁》中的“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   
  三、通假字推断技巧   
  一)依据字音推断   
  1、字音完全相同   
  ①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2、声母相同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韵母相同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二)依据字形推断   
  1、增加偏旁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举酒属客   
  2、去掉偏旁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 拜送于庭   
  3、更换偏旁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方法总结:   
  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四、练习:写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5、某所,而母立于兹    
  6、入则无法家拂士   
  练习:写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   
  7、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张衡传》)   
  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9、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或师焉,或不焉    
  12、图穷而匕首见    
  13、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 》   
  14、合葬华山傍 《孔雀东南飞 》   
  1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1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刺秦》   
  17、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苏武传》   
  18、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善刀而藏之   
  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D.莫春者,春服既成   
  答案: C   
  解析: A项,“善” 通“缮”, 修治,拭擦。B项,“伏”通“服”,佩服。   
  D项,“莫”通“暮”, 晚,将尽。   
  五、考点阐释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六、偏义复词实例   
  1、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   
  “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异同”,“异”和“同”二者相对,用义偏在“异”,不在“同”。   
  2、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园”(种树的地方)和“圃”(种菜的地方)二者相近,用义偏在“园”,不在“圃”。   
  从句意考虑,   
  偏义复词形式上是两个词,语境义只用其中的一个词义;   
  非偏义复词的两个单音词,语境义是两个。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    
  2、无羽毛以御寒暑    
  例1中是寒暑是两个单音词,   
  例2中寒暑是一个偏义复词(只用“寒”之意)。   
  可见,判断偏义复词,一定不能离开语境。    
  七、练习: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契阔谈59461;,心念旧恩   
  解析:选C    
  C项,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A项,偏义复词,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B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D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契”,“阔”是衬字。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仰足以事父母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D.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解析:选D    
  D项,偏义在“长”,“少”是衬字;   
  A、B、C三项都是并列结构,在语境中具有实在意义。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说出词义偏在哪一个字上。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偏义在“作”,劳作;“息”是衬字。    
  3、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父母:偏义在“母”;弟兄:偏义在“兄”。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远近:偏义在“远”,遥远;“近”是衬字。    
  5、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耳目: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6、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    
  缓急: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提示:一个词是否属于偏义复词,只有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看它是指两方面还是只指其中的一方面才能判断出来。至于偏向哪一方面,也只能放在句子里进行辨析。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