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摘编自《古文观止新注》,有删改) 
[注]①召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 
B.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已经。 
C.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代指公子纠。 
D.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耻。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B.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C.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D.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您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像他,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 
B.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见您被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 
D.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像他,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因为家贫,常占鲍叔牙的便宜,然而鲍叔牙却对此没有任何怨言。 
B. 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会盟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是重用管仲之故。 
C. 管仲多次参战多次逃跑,鲍叔牙知他不是因为胆小而是需要奉养母亲。 
D. 天下的百姓都纷纷称赞管仲有才能,更多的人认为鲍叔牙有识人之能。 
9. 将下列课内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答案】5. D    6. B    7. C    8. D     
9. (1)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3)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游:交往。解释正确。 
B.“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句意:管仲被任用以后, 齐国执政。既:已经。解释正确。 
C.“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句意: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死。之:代指公子纠。解释正确。 
D.“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句意: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耻:为……而耻。解释错误。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鲍叔既进管仲”的意思是鲍叔推荐了管仲。“鲍叔”作主语,“进”作谓语,“管仲”作“进”的宾语,应在“管仲”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D项。 
“以身下之”的意思是鲍叔自己情愿做管仲的下属。省略主语“鲍叔自己”,“以身”作状语,“下”作谓语,“之”作宾语,指管仲,故应在“以身下之”之后停顿,这样就排除C项。 
加上标点为: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疏通句意为: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世禄,十几代有封邑,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画横线的语句句意为: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 
该句中重点词为:“君”意为“国君”,不是“您”的意思,排除B项。 
“不肖”意为“没有才干”,而不是“不像”的意思,排除A、D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D.“天下的百姓都纷纷称赞管仲有才能”说法有误。从“天下不多管仲之贤”中可知,应该是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善,擅长。以,凭。矜,夸耀。 
第(2)句得分点为: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第(3)句得分点为:微,(如果)没有。归,归依。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 
参考译文: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干。那时管仲家境贫寒,(分财利时)他时常欺负鲍叔牙,而鲍叔却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他的坏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车送到齐国。鲍叔牙就向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之后,在齐国执政,桓公以此成就霸业,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往往自己多分,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弄得更加困窘,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有个老母。公子纠败亡,召忽为他而死,我却宁愿被囚禁,甘心受屈辱,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显扬功绩和名声为耻辱。生养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