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练习题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03-18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②感吾生之行休 
B.①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②岂不诚大丈夫哉 
C.①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D.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②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解析:选D D项,都是“假如”。A项,①推行,②将要;B项,①真诚,②确定,的确;C项,①竭力,尽力,②强大。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行不忍人之政 
B.仁,人之安宅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C.知皆扩而充之矣非恶其声而然也 
D.明于庶物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解析:选B A项,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项,均为判断句的标志。C项,表并列;表因果。D项,对;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义,人之正路也 
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解析:选A “正路”古义是正确的道路;今义是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其他三项古今义相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饿其体肤”中的“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强恕而行 
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C.察于人伦 
D.反身而诚 
解析:选B A项,名词作状语,按照恕道。B项,使动用法,使……成熟;与例句同。C项,无活用,“仔细观察”之意。D项,意动用法,认为……真诚。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的样子) 
解析:选D 然:同“燃”,燃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观之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 
解析:选D A项,前“是”,这;后“是”,对的、正确的。B项,前“非”,不是;后“非”,无。C项,前“于”为介词,到;后“于”为介词,给、向。D项,残害、损害。 
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选D D项既是省略句,即“运之(于)掌上”,又是状语后置句,即“(于)掌上运之”。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8.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解析:选C “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9.分析文中“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比喻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注] 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鲤趋而过庭(趋向) 
B.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劳碌) 
C.舜之不臣尧(以……为臣) 
D.以意逆志(揣测) 
解析:选A A项“趋”意为“快步走”。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鲤趋而过庭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B.子亦有异闻乎天下事有难易乎 
C.陈亢问于伯鱼曰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D.舜之不臣尧普天之下 
解析:选B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B项,疑问语气词,“吗”。C项,介词,向;介词,在。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诗也,非是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走过庭院。 
(2)这首诗,不是说的这个意思。 
13.对于学《诗经》,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认为行事、说话要以《诗经》中的内容为依据,要以《诗经》中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孟子认为读《诗经》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 
 
 |   |   
 
   
     
         
          | 标题: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练习题 | 
         
         
          | 文件大小: | 
          32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