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词语。 
2、理解“四端说” 
3、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完善“四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感受不幸 
1、看下面几张图片,请仔细看认真听,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图片一)这位老奶奶,孤身一人,含辛茹苦把他唯一的儿子拉扯大,儿子因为工作原因长达20年没有回老家看过她。当她得知今年过年儿子要带着媳妇和孙子回家时,她像小孩似的天天盼着过年,想象着全家团圆的快乐,想象着儿子那一声声妈的呼喊,想象着孙子是像爸爸呢还是像妈妈。不曾想,他的儿子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一家三口不幸遇难。当这个消息传到老奶奶耳中时,她忍着,后来还是失声痛哭起来。 
(出示图片二)这是一对姐妹,家境贫寒,父母无奈之下把她们寄养给了一户人家。本以为生活会好点,谁知,迎接她们的是噩梦。这户人家为了赚钱,逼她们练杂技。别人在睡觉,她们在练;别人已经睡了,她们还在练;一旦练得不顺利,坚硬的木棍便如雨点般落下。 
2、学生谈感受 
3、看到这些图片,听完这些故事,面对他们的不幸和痛苦,我们的内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怜悯的感觉。这种感受,我们的先哲在两千年前就已经体察到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出示课题)请大家翻到课本第65面。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 
(过渡语)熟悉课文内容是学习的起点。让我们从起点开始奔跑。 
(一)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过渡语)有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那就是多读。 
- 请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正误。 
 
- 全班齐读。 
 
- 了解内容。
  
(二)检查预习 
(过渡语)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预习是学习的催化剂。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家的催化作用如何。 
1、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和特殊句式 
(出示通假字)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过渡)通假字的学习很顺利,我们来看看词类活用 
(出示活用句子)旷安宅而弗居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小结: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和检查预习,掌握了文言重点词语,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仁义礼智。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下一个话题。 
三、关于四端说 
(过渡语)孟子很善于激发人们的自信心。孟子认为,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一样的人。孟子为什么对人的潜能有这么高的信心呢?这源自于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也就是孟子的“四端说”。 
- 何为“四端说”
  
(1)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一篇选文,小组讨论下,然后用课文中的文字告诉我,“四端”具体指的是哪四端? 
(2)指名生答 
(出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解释四句话。 
(过渡语)找得很准确,我们来开火车吧,请四位同学来翻译这四句话。注意,翻译时,请先翻译重点字词,然后再翻译句子。 
(4)指名生答 
恻隐:同情,见到别人遭遇不幸而同情他。端:发端或萌芽;同情心是仁的萌芽或发端。 
羞恶:羞,因为自身的不善而羞耻;恶,见到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羞耻、憎恶心是义的发端。 
辞让:退让,谦让。谦让心是礼的发端。 
是非:正确和错误。辨别是非,是智的发端。 
(5)齐读四句话。 
(过渡语)通过四位同学的翻译,我们读孟子的四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再一起大声读一读这四个句子。 
(6)生结合实际感悟“四端说” 
(过渡语)相信同学们对于孟子的“四端说”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那么,现在就请大家联系自己的感悟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讨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总结句: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会遇到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7)请用“会不会”“有没有”回答问题 
A:当你看到一群流氓正在毫无理由地欺负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时,你会不会憎恶这群流氓的流氓行为?会不会同情这个人的遭遇? 
B:当一个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时,不幸受伤,你心底会不会特别关心他的伤势? 
C:每次开家长会,你是不是特别期待老师对家长多说好话?你的这种期待,是不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成绩不理想? 
D:在公交车上,当没有人给一位孕妇让位时,你会不会很讨厌那些不给孕妇让座的人? 
E: 
小结: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之所以能正确做出判断,是因为我们身上已经有了“仁义礼智”的存在。 
2、如何达到“四端” 
(过渡语)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 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请同学们回到课文中,小组讨论,孟子告诉了我们哪些方法? 
- 生讨论,师巡视 
 
- 指名生答 
 
- 师总结: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 课堂小结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潜能,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要“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四、作业设计 
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或者是你的所见所闻来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你自身的潜能的?你又是怎样不断挖掘你的潜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