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整体情感题导学案 
 
一、【高考真题再现】 
  
(2017全国卷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作品后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问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整体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二、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请从“XX”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作品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与XX作者的《XXX》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5、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忧愁、喜悦、开颜”的原因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解题方略 
  
(一)把握情感先六看 
  
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时代,四看注释,五看意象,六看关键词。 
  
【附关键词】 
  
1、显性情语关键词(阅读时先标划出): 
  
“患” “冷”“凉”“愁”“怨 ” “恨 ” “ 忧” “凄 ” “ 喜” “乐 ” “ 悲” “怜 ” “ 泪” “ 闲”“怆 ” “怅 ” “孤 ” “独 ” “ 哀” “悔 ” “ 寂” 
  
2、隐性情语关键词(阅读时先标划出) 
  
所谓“隐性情语”,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更”“再”“复”“残”“遥”“晚”“但”“惟”“空”“又”“徒”“尚”“犹”“送”“缓”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二)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 
  
1、诗句写了什么内容(要概述诗句内容,不能只是引用诗句)? 
  
2、运用什么手法抒情(无手法可不涉及)? 
  
3、抒发了什么情感? 
  
【附】抒情方式:重点掌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用典抒情叙事(细节)抒情 托物抒情 修辞手法抒情。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注意】 
  
1、答题时选用其中一种即可。 
  
2、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或各联分析,一句或一联一种感情,一句或一联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即情感的来由、原因。 
  
4、如果感情不是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5、分析(简析)作品情感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概括作品情感题,只须分条答出要点。 
  
6、从“XX”入手类,与《XXX》作品相近、相异类,概述XX的原因类,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等,都属于整体情感的变式,依常规按模式答题即可。 
  
四、【附:诗歌常见情感】 
  
1、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痛苦;   3、同情人民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担忧; 5、建功立业的渴望   6、保家卫国的决心; 
  
7、报国无门的悲伤;           8、山河沦丧的痛苦; 9、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悲叹; 
  
10、羁旅愁思;               11、思亲念友;      12、边关思乡; 
  
13、闺中怀人;               14、依依不舍的留恋;    15、情深意长的勉励; 
  
16、坦陈心志的告白;         17、寄情山水田园的闲适;18、借古讽今的情怀; 
  
19、昔胜今衰的感慨;         20、青春易逝的伤感;    21、仕途失意的苦闷; 
  
22、告慰平生的喜悦。 
  
五、【应用体验】(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4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问题】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1)一叶孤舟夜晚停泊在空阔湖边、只有青荧对映客船、朔风渐吹,(描述诗句)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点明情感);(1)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3)“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五、巩固练习 
  
1、.(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问题】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2019衡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原:原野。 
  
【问题】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2013•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问题】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2019洛阳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次韵林南金赋愁 
  
陈人杰 
  
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为修名不立,此身易老,古心自许,与世多尤。平子诗中,庾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关情处,是闻鸡半夜,击楫中流。 
  
淡烟衰草连秋,听鸣声声相应酬。叹霸才重耳,泥途在楚;雄心玄德,岁月依刘。梦落莼边,神游菊外,已分他年专一丘。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 
  
【注】 陈人杰:南宋末年词人。:又名伯劳、杜鹃、子规。 
  
【问题】这首词的感情丰富,请概述有哪些思想感情。 
  
  
  
5、(2016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作品后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六韬:古代兵书。  时髦:指当代俊杰。  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问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6、(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作品后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问题】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7、(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问题】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8、(2018广东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作品后问题。(本题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作品后问题。 
  
晓发公安 
  
(作者原注:数月憩息此县) 
  
桂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注】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明星:启明星。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物色:指物。生态:指人。转眄(min):转眼。扶:陪着;维护。 
  
【问题】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久别重逢的喜悦,“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诗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诗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离别在即的愁绪。“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2、【答案】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最后一联写作者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3、【答案】: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鲁连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作者用以自喻。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4、【答案】渴望立修名,完善个人的修养和崇高品德的思想感情。对国家多难、半壁江山易于异族的忧愁。报效国家,拯民于水火,建功立业不得实现的壮志难酬之苦。离人游子漂泊游荡,思念家乡的羁旅忧愁。(任答出三点) 
  
5、【答案】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6、【答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7、【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根据标题“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可概括出朋友新居落成;根据“长爱街西风景闲”可概括出自己心情闲适;根据颔联可概括出周围景色优美;根据颈联可概括出主人品位高雅;根据“认得诗人在此间”可概括出宾主志同道合(都喜欢诗歌,都喜欢闲适)。 
  
8、【答案】依依不舍之情。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分别之际,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舍之情。 
  
担忧牵挂之情。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便满含担忧牵挂之情。 
  
关爱勉励之情。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并勉励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9、【答案】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