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指引 
1、 诗歌鉴赏顺序 
| 
 1  | 
 先读诗歌题目  | 
 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  
| 
 2  | 
 再读作者  |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  
| 
 3  | 
 再读注解  | 
 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  
| 
  
  
4  | 
   
  
通读全诗  | 
 通读时要特别注意圈出意象、意象修饰语、情感语悲喜空自等。  |  
| 
 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  
| 
 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  
| 
 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  |  
| 
 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   
  
2、 答题模板 
| 
    | 
 考点  | 
 答题格式  | 
 要求或注意  |  
| 
   
1  | 
   
形象  | 
 人物形象: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类:形象概说(形象+身份)→结合诗句展开分析→总结形象意义(思想、情感)。或者先分析诗句,再概括形象特点。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类:形象特点概说→结合诗句分析。 
景物形象:这首诗歌描写了      的景象,构成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      的氛围,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主人公”)      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 
事物形象:这首诗歌中的      具有      的特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      的情感(或“追求”)。  | 
 要联系文本分析,言之有据  |  
| 
   
  
  
2  | 
   
  
  
炼字  |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诗(词)句所呈现的景象。 
第三步:析作用。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有的题目不需要解释词语,有的没有运用表现手法,可以不写。  |  
| 
   
  
  
3  | 
   
  
  
诗句鉴赏  | 
 一般句  | 
 第一步:释句子。解释该句在诗(词)中的含意。 
第二步:析手法。具体分析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析作用。指出该句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 
 考查作用还要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  
| 
   
写景句  | 
 这首诗歌描写了      的景象,构成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      的氛围,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主人公”)      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  |  
| 
 4  | 
 意境  | 
    | 
    |  
| 
 5  | 
 情感  | 
    | 
 手法可答,但勿要喧宾夺主  |  
| 
 6  | 
 手法  | 
    | 
    |  
| 
 7  | 
 语言特点  | 
    | 
    |   
  
3、 诗歌意境用语 
| 
    | 
 类别  | 
 意境术语  | 
 意象  |  
| 
 1  | 
 豪放 
   | 
 (写3个以上)  | 
 高山、大水  |  
| 
 (写3个以上)  | 
 天空荒野  |  
| 
   
2  | 
   
婉约  | 
 (1个)  | 
 酒边花下、盛装美人  |  
| 
 (写2个以上)  | 
 田园山水、芳草佳树  |  
| 
 (写2个以上)  | 
 寒风细雨、破败凋零  |   
4、题材类别 
(1)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  | 
 内容 
   |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 
    |  
| 
 标志  |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 
 情感  | 
    |  
| 
 对接相关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   
(2)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  | 
 内容 
   |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 
物喻理、托物讽世  | 
    |  
| 
 标志  |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脉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 
 情感  | 
    |  
| 
 对接相关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   
(3)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 
   
  
内容 
   | 
 送别诗(词)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 
    |  
| 
   
标志  |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 
   
情感  | 
    |  
| 
 对接相关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   
(4)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在外,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  | 
   
内容 
   | 
 借抒发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 
    |  
| 
   
  
标志  | 
 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等  | 
 情感  | 
    |  
| 
 对接相关篇目:《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   
  
(5)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以边旺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 
 内容 
   | 
 多以边塞战争、边察生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 
    |  
| 
   
  
  
  
  
标志  |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 
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 
 情感  | 
    |  
| 
 对接相关篇目:《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家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十五从军征》(佚名)  |   
(6)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夫等为主要播写对象  | 
   
内容 
   | 
 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 
    |  
| 
   
标志  | 
 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 
 情感  | 
    |  
| 
 对接相关篇目:《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饮酒》(陶渊明)  |   
(7)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 
   
  
内容 
   | 
 即事(景)抒怀诗歌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 
    |  
| 
   
  
标志  | 
 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是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 
 情感  | 
    |  
| 
 对接相关篇目:《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   
  
5、技巧 
| 
   
  
1  | 
 表达方式  | 
 叙述  | 
    |  
| 
 描写  | 
    |  
| 
 抒情 
   | 
 直接抒情  | 
    |  
| 
 闻接抒情  | 
    |  
| 
 议论(说明)  | 
    |  
| 
 2  | 
 修辞手法  | 
    |  
| 
 3  | 
 表现手法  | 
    |  
| 
   
4  | 
   
结构技法  | 
 全文:  |  
| 
 开头:  |  
| 
 中间:  |  
| 
 结尾:  |  
| 
 5  | 
 语言特点  | 
 口语、直率、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平实、质朴、自然、清新、含蓄、豪放、雄奇、悲慨、典雅、幽默、风趣  |  
| 
 6  | 
 评价诗歌  |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   
  
6、注意事项; 
(1)整体把握题材类别对应思想感情特点,复习要能够把各类题材的基本思想感情列举出来。 
(2)看清题目问的是哪个知识点,紧扣问题的关键词,问什么答什么。 
(3)借助选择题来帮助理解诗歌,按照选择题选项把诗歌内容大概了解,然后把里面的意境、情感圈画出来选择判别后作为我们答案的点,注意不能照抄选择题整句的内容,只能摘词句抄。 
(4)看分归点(6分至少答3个点),根据题干判断考点题型,先概括后分析,分析必须引用原文关键词句。 
(5)“句看修群”“篇看手法”,注意如果要着眼于整首诗一定要兼顾每一联,勿要遗漏要点。 
(6)要注意情感是否有其复杂性与丰富性。 
(7)诗歌鉴赏问答题最终一定回归到思想情感的表达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