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主备: 任世前 
 
学习目标: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把握文章的写法特点。 
3、积累文言词句。 
学习重点难点: 
1、文言特殊句式。 
2、文章的论证结构。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作者: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三、预习检测: 
1.写出加线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2、理清思路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 
论证 。 
第三段再从 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诵读全文并翻译 
 
二、归纳下列文言现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2、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 
(2)以弱天下之(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2)思厥先祖父(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可谓智力孤危( )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4、一词多义。 
(1)非: 
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或: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得: 
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 此言得之( ) 
③ 至德不得( )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4)相: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相见恨晚( ) 
③ 死者相藉( ) 
④ 伯乐相马( ) 
(5)势: 
① 其势弱于秦(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5、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3)后秦击赵者再( )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 
 
二、朗读1-2段探究以下问题 
1、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4、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5、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 
6、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 
 
三、朗读(3—6段):完成下列问题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  
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 
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 
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训练案】 
一、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 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 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 爱其地[来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来源:学。科。网]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来源:学科网ZXXK]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7、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9、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 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 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