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含课课练)
  | 
 | 
作者:chenquan168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1-28  | 
 
 
 作者EMAIL:chenquan168@sina.com 
 
 
《六国论》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二、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 (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   |   
 
   
     
         
          | 标题: | 
          《六国论》教案(含课课练) | 
         
         
          | 文件大小: | 
          12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chenquan168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