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集锦                             
   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句中的“叶子”是本体,“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此比喻句取它们外形上的形似。又如: 
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比喻按、喻体、三部分隐现的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三种基本类型。我们看这个图表: 
| 成分 类别 | 
  形式 | 
本体 (甲) | 
  比 喻 词 | 
喻体 (乙) |  
| 明喻 | 
甲像乙 | 
出现 | 
像、好像、像…似的、仿佛、如、犹如…… | 
出现 |  
| 暗喻 | 
甲是乙 | 
出现 | 
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 | 
出现 |  
| 借喻 | 
乙代甲 | 
不出现 | 
无 | 
出现 |   1、明喻: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2、暗喻(又叫隐喻):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 
(此句用大海和一滴水的关系来比喻群众和个人的关系,一目了然。) 
那甜甜的秸杆啊,立刻变成锐利的刀枪!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网! 
3、借喻:既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而是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喻的基本形式是以乙代甲。例如: 
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溅你一身的污泥。 
此句中“落水狗”比喻挨了打的敌人。又如: 
我们应该禁绝一切空话。但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此句中“懒婆娘的裹脚”比喻冗长而空洞的文章。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句中的“叶子”是本体,“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此比喻句取它们外形上的形似。又如:      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比喻按、喻体、三部分隐现的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三种基本类型。我们看这个图表:   成分类别  形式   本体(甲)  比 喻 词                喻体(乙)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像…似的、仿佛、如、犹如……   出现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       出现   借喻    乙代甲  不出现    无                     出现
       1、明喻: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2、暗喻(又叫隐喻):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   (此句用大海和一滴水的关系来比喻群众和个人的关系,一目了然。)      那甜甜的秸杆啊,立刻变成锐利的刀枪!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网!
       3、借喻:既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而是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喻的基本形式是以乙代甲。例如:      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溅你一身的污泥。      此句中“落水狗”比喻挨了打的敌人。又如:      我们应该禁绝一切空话。但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此句中“懒婆娘的裹脚”比喻冗长而空洞的文章。
  
 双关 
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例(1)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学问或知识。例(2)中“马脚”也是实际用的比喻义:破绽。 
                            对偶与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顶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万俟咏:《忆秦娥.别情》       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还有一些连环体诗:        王安石:《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想见归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日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皇。  
   在古代诗词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连珠形式,就是在一句之中,上下两字相扣。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  
   回 环:  
   唐代诗人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宋)偷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苏轼:《菩萨蛮.冬》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苏轼:《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可以倒读成: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晚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对联如:  
    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