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2-17  | 
 
 
 《春江花月夜》说课    安徽师范大学附中  刘继春 
 一、教材分析与目标设定    1.《赏析》教材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能借助工具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诗歌     文本与单元的关系:单元主题——文本示例     选修与必修的关系:发展提高——基础普及                     “类”的问题——具体问题     受教对象与文本  学生能力——文本特点    2.教学目标设定 (1)学习并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读诗方法。(教学重点) (2)理解诗中意象的特点与组合方式,感受诗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3)培养赏诗兴趣,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此目标于潜移默化中达成) 二、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1.教材处理(1)突显“例子”功能,达成教学重点。(2)取精用弘,突破教学难点。(3)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突出“选修”特点。 2.学法指导:(1)重视诵读和情境感染。(2)并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式.(3)发挥课堂的交流评价功能。 三、课堂流程与教法设想 1.课堂主线:读 — — 品 — —  议          读懂诗--读透诗-- 走出诗       (理解诗意)(赏析评价(引申拓展) 2.操作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手  段:借助多媒体,辅以教师导引。 过  程:呈现音视频材料——交流——点评 意  图:营造氛围,唤起体验,进入教学 第二步:置身诗境,读懂诗。 手   段:诵读、讨论,辅以教师点拨。 过   程:初读,感知诗意:自由读—质疑答疑—交流感受          再读,置身诗境:分组读—回顾旧知—探究规则          细读,体悟方法:默声读—据境联想—归纳方法 总   结:置身诗境,读懂诗:          想象诗中人可能有的动作          想象诗中人可能有的心理          联想自己曾有的相似经历        第三步:缘景明情,读透诗。 方  式:点拨、讲解,辅以师生互动交流。 过  程:了解新知——例子演绎——方法归纳 意  图:运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方式,掌握缘景明情的方法,      把握诗中意象与诗人情思间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总   结:缘景明情,读透诗:        分析意象的特点        推敲情景的关系        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 第四步:引申拓展,走出诗。 方   式:网络互动,归类比较 过  程:交流资源——比较归类——提升认识 意  图:领会《春》景、情、理交融优美深邃的意境美,加深学生对诗中常用意象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第五步:总结,预留作业。 过  程:收获盘点——强化重点——情境感染 意图:促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同时呼应教学导入,在特别的情境中结束授课。 四、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置身诗境,读懂诗:          想象诗中人可能有的动作          想象诗中人可能有的心理          联想自己曾有的相似经历 缘景明情,读透诗:        分析意象的特点        推敲情景的关系        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        说明:板书的原则是简明,目的是帮学生把握课时要点 五.诗歌的行文思路特点:       诗句(节)间有跳跃,但又是连贯的,诗中总有一个“人”的存在,这个“人”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诗中的主人公,诗的每一句或是这个“人”的所见,或是这个“人”的所闻,或是这个“人”的所想,或是这个“人”的所感,或是这个“人”的活动。这个“人”是连贯所有诗句的一条线。要走入诗境,就要抓住这条线。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