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课堂教学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26  | 
 
 
 《黄州快哉亭记》课堂实录 
 
                               上课教师:大同中学曹动清 
 
 
师:今天我们读的课文是《黄州快哉亭记》,我们已经读过“三苏”的9篇文章,这是第10篇,我想问,苏轼被贬黄州写了哪几篇诗文? 
 
生1:《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小石潭记》 
 
师:《小石潭记》不是苏轼的。 
 
生1:《念奴娇》、《水调歌头》 
 
(师利用多媒体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 
 
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苏辙亦贬筠州 
 
元丰五年(1082)《念奴娇 赤壁怀古》 
 
元丰五年(1082)《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1082)《后赤壁赋》 
 
元丰六年(1083)《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wo quan》 
 
元丰六年(1083)《黄州快哉亭记》 
 
师:我们来一起把苏轼的《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wo quan》读一遍,会背的同学背。 
 
(投影苏轼词片段) 
 
生齐声或背或读: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师:我们读《黄州快哉亭记》,思考思考行文的思路和主旨。 
 
师:第一段很简单,就三句话,第一、二句写出了快哉亭的具体位置,第三句讲了名字的由来。同学们一起齐读第一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亭是张梦德造的,文中写道“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因为景胜,所以名之“快哉”。那么第二段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为第二段分个层次。 
 
(学生默看课文,教师巡视。) 
 
师:我们齐读第二段,你觉得读到哪个地方该分段了,就停下来,不要受其他同学的干扰,要有自己的主见。 
 
生齐读。(到“不可久视”,部分学生停下;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全部学生都停下了。) 
 
师:为什么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同学们都停下来? 
 
生2:这句话之前谈的是自然景观,后面是写的人文景观。 
 
师:说的很好,我认为这样读是对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文景观呢? 
 
生齐背。 
 
师:能不能背《前赤壁赋》中的呢? 
 
生背的不太流畅。 
 
师:大家背的很好,下面我们看第三段写了什么?大家也给第三段分分段。请注意依据内容和形式来划分,文中是会有一些语言标志的。 
 
(学生默看第三段,教师巡视。) 
 
师:我们还是用刚才的方法——读,你认为到哪儿该停下来了,就停下来。 
 
生齐读。(到“将何适而非快?”,学生都停下来了。) 
 
师:大家为什么到这里都停下来?其实很简单,这句话之前,写的是“昔”,之后写的是“今”。 
 
师:我们研究第三段,楚襄王和宋玉的话,写在这里是为什么?目的是什么? 
 
(学生沉默时间较长。) 
 
师:大家讨论一下也可以。 
 
(学生轻声讨论。) 
 
生3:为了说明“不以物伤性,使其中坦然”,说明张君的过人之处。 
 
师:你说的很好,就是为了说明在“遇”与“不遇”时,都要“不以物伤性”,“不以物伤性”是中心思想。很好!“不遇”的时候,要坦然,哪我现在要问,他们(苏轼、苏辙)是“遇”还是“不遇”呢? 
 
生齐答:不遇。 
 
师:嗯,我认为大家读到这里,就算是读懂了这篇文章。 
 
师:我们看看本文的行文思路:由“亭的命名”到“‘快哉’的内涵”再到“‘快’从何来?(从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来)”最后是“今:张君也是如此”。 
 
师:我们怎杨认识苏辙、苏轼的人生态度呢?你有什么感悟呢?你认为他们的人生态度相同吗?或者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比较喜欢谁的人生态度?或者说他们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迪?大家可以有不同见解和观点。 
 
(师运用多媒体投影出《黄州快哉亭记》以及苏轼《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文中的中心句。 
 
生4:我认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旷达的豪情。如:他的《水调歌头》中的“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体现出了这种旷达。而苏辙认为人应该“不以物伤性”,并没有和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态度,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苏轼的奋斗精神。 
 
生5:我认为苏辙也有旷达的情怀,他也是超脱自然的。 
 
生6:苏轼更有独立的思想,如:在政治上,他一开始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司马光上台了,当他发现司马光这些守旧党也的措施也不利于百姓的时候,也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我认为他不仅豪放旷达,他在文坛、政坛上都很出色,我喜欢苏轼。 
 
生7(男):我喜欢苏轼,更豪放有气度,政治上他一贬再贬,但生活中他从没有放弃过,没有受到拘束,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这种个性的张扬。 
 
师:个性张扬之后,面临的是更多的苦难,你们可要做好准备。 
 
生8(男):我也喜欢苏轼,他有与生命搏斗的精神,而苏辙是安于现状就可以了。 
 
师:几点下课?(看表),离下课还有5分钟,那我还想请几位同学说说。刚有3位女同学和两位男同学谈了,还有没有男同学能谈谈的? 
 
生8(男):我觉得苏轼和苏辙的思想差不多的,苏轼的诗文中也有些无奈。如他的《水调歌头》中,表现的更多的是无奈,只是苏辙是将无奈埋在心里,而苏轼则是喊出来罢了。 
 
师:你也说的很好,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我喜欢苏辙,他在“不遇”的时候,可以坦然,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不坦然,又能怎么办呢?由此,我又想到,在“遇”的时候,也能够做到坦然,那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我赞同同学们喜欢苏轼,青年人应该像苏轼那样,生活才会“丰富多彩”——苦难重重,正因为经受了那么多生活的困难,所以在历史上,他胜过了苏辙。 
 
师:还有些时间,我们就来背吧。将课件上的诗文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能背的读一读。第一段,我要求大家都背。我把课件关掉。(教师关掉课件) 
 
生齐背。 
 
(下课铃响。) 
 
师:铃声打了,《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快”字怎么理解?用一个字? 
 
(学生个别小声说:“爽。”) 
 
师:爽!我感觉今天的课也可以用这个字“爽”。我今天感觉很好,下课。 
 
附: 
 
                         板书设计 
 
  
 
  
 
谪       胜     快哉 
 
  
 
     遇   
 
昔       坦然,不以物伤性          今 
 
    不遇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