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教案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7-29  |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品味畅达明快、平易自然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荀、苏拭、苏辙 
题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  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正音,朗读全文。 
沅(yuán)   沔(miǎn )        子瞻(zhān )         东西一舍(shè  )       
风开云阖( hé  )          变化倏(shū)忽           舟楫( jí) 
草木行( háng )列         皆可指数(shǔ)         睥(pì  )睨(nì)   
骋(chěng)骛(wù)    飒( sà )然         而风何与(yù )焉     
会( kuài )计     蓬户瓮(wèng)牖(yǒu )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二、分析各段内容 
分析第一段  
1、 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3、内容分析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始宽    渐宽    全开  
     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3、内容分析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明确:江山风物足以观赏(观览江山形胜之快)。  
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凭吊历史遗迹之快)。   
(3)作者凭吊了哪些历史遗迹?你能说说他们为世人所乐道的故事吗?   
明确: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分析第三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3、找出中心句: 
   明确:“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内容分析: 
(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  
明确: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 
明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3)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 
明确: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自放山水之间来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能辅之以成快?——对他的赞赏与肯定。 
(4)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明确: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 
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 
四、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1、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读出 “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明确:(一)景之“快” 
1、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 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2、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 
  明确:“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3、说说苏轼为亭题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 
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文章写作特色小结: 
1、前两段叙事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发议论,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2、通篇围绕“快哉”二字,文中共出现7次,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结构紧凑完整,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总结: 
建亭者、命名者、作记者都是遭贬政治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们却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 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各自或齐读全文,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板书: 
(一)景之“快” 
快哉 (二)人之“快” 
(三)情理之“快” 
布置作业: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