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宝——大熊猫 
教学目的:  
1、学习大熊猫的有关知识;  
2、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2、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熊猫的图片  
二、预习课文 
1、收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能够顺畅地熟读课文。 
3、熟读课文,学生自己概括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繁殖、现状等知识。 
4、画出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大熊猫特点的句子。 
5、编写课文结构提纲,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17、18段),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三、课文说明顺序 
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歹顷序来安排组织材料。文章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从第二部分和文章的第三部分看,文章在介绍大熊猫作为一般动物的概念,介绍了大熊猫生活习惯和繁殖情况之后,又特别介绍了大熊猫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价值是为一般到特殊的介绍方法。就文章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后,指出它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必须加以保护,这又是由因到果。 
四、阅读提示,小组讨论: 
1、本文1-7段主要是说明大熊猫的什么特点? 
2、哪些段落介绍了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3、大熊猫具有怎样的珍贵科学价值? 
4、读完此文,你认为大熊猫能否成功繁衍生存下去?从文中看有哪些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五、感悟课文,理解吸收。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对课文做补充,比一比:哪一组又多又详细。 
3、查找我国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联系课文,用简要的文字说说建立保护区的意义。 
根据资料,仿照生物书体系,编写一篇生物课文:介绍大熊猫的知识。 
写倡议书:主题:保护野生动物。题目、内容、形式自定。 
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1、参观动物园的大熊猫,或观看专题片《国宝——大熊猫》,结合课文上学到的知识,在小组里向同学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大熊猫。 
2、办一期手抄报,画一些图片,介绍有关大熊猫的知识,。 
3、把大熊猫当作你的朋友,给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的问候和关心。 
开展宣传活动,号召社会一起关注关心大熊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