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镇中心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主讲:何小艳  
一片槐树叶  
                                   纪弦  
 导学目标  
1.      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  
3.      能感受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  
知识储备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原名路逾,1948年去台湾,现居美国,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去台湾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一种强烈的游子怀乡之情,充满他的心间。  
导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他深厚的情感的。板书课题。展示导学目标。  
二.导学解难  
(一)快乐自学  
1.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教师范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3.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4.学生自由朗读,完成学案(自学检测一)  
5.学生成果展示。  
师板书:  
               伤感   现在  
  一片槐树叶   回忆   过去         思乡盼归  
               期盼   未来                      
(二)合作探究  
1.请一位同学深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2.出示探究题如下:  
①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②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③.“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3、成果展示。  
4、师点拨释疑  
①这是故乡的一片树叶,诗人见到它仿佛回到了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②作者回到现实,欣喜的心情转瞬即逝,有故乡的槐树叶忆起故乡的人和事,伤感弥漫心头。  
③这一句写槐树叶的来历,诗人行迹遍于大江南北,虽然记忆已老,但可以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        
5、全班带感情朗读诗歌。  
三.导结归纳  
    今天我们学习了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这首诗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一片槐树叶,将时间线索和感情线索交织在一起,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四、导练批阅  
(一)完成学案上的当堂训练  
(二)教师巡视、批阅  
1、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述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示例:八十多岁的纪弦在亲人的陪伴下回到了故乡。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诗人站在树下,看着满树的槐花,嗅着淡淡的花香,激动得热泪盈眶。  
2、阅读《乡色酒》答题: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  
       乡色正好                       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圆                         乡愁也满  
⑴.这也是一首乡愁诗。主要的意象是  月亮         。“ 柳树梢头       ”和“ 椰树梢头           ”也是重要意象,暗示了“大陆故乡”和“海岛异乡”这两个不同的望月环境。  
⑵理解主旨:  
该诗由两小节组成,一幅描绘人月同圆的图,一幅展现物是人非的景,两个时间、空间跨度很大的画面连在一起,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圆   满     表达了诗人的乡愁。  
导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