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槐树叶》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11-18  | 
 
 
 《一片槐树叶》课堂实录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  康剑嵘 
 
师:请大家看屏幕。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他深厚的情感的。 
 
师:大家刚刚拿到材料,一定很新鲜,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初步感觉。 
 
生:自由朗读课文。(有的很投入大声朗读,有的默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第一感觉吗? 
 
生1:我感觉这是一首怀念家乡的诗。 
 
师:你的依据是…… 
 
生1:文中有一句“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生2:我觉得这首诗挺伤感的。 
 
师:你的依据呢? 
 
生2:诗中有“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这样的话,还有“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所以我觉得诗人的感情很深沉,有点伤心。 
 
师:看来我们同学的感觉都挺敏锐的的。知道纪弦何许人吗?(PPT出示作者简介)谁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作者简介? 
 
生3:读。(纪弦,1913年出生,祖籍陕西,1928年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46年去台湾。曾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其诗风明快,极具韵味,注重创新,后学者竞相仿效,是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这首诗写于1954年。) 
 
师:这段文字有三点要注意:陕西,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学过美术,他的诗歌营造的画面一定很美;戴望舒的《雨巷》老师给你们做过介绍,最重要的他是在台湾写作这首诗的,这些都要联系起来理解。哪位同学来读写作背景? 
 
  
 
生4:读。(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写下了这首《一片槐树叶》。) 
 
  
 
师:要真正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我们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你觉得我们应该以什么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诗? 
 
生:深沉伤感舒缓。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齐来朗读《一片槐树叶》。 
 
师:一说深沉舒缓大家都读得很沉闷,我们该重读的还是要重读,注意把握好节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我有个要求,你读完后,可以解释一下你这样处理语气语调的理由;其他同学呢,可以对她的朗读做个评价,你觉得她这样处理好不好,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5:朗读全诗。我在第一小节“而”的前后注意了语气的变化。因为我觉得 “而”前面是一种赞叹、欣喜的感情,而后面呢,则是一种伤感、悲哀的感情,这里有转折的意思在里面。所以我前面读得热情一点快一点,后面读得伤心一点慢一点。 
 
生6:我认为第三诗节里的第一句“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这一句中的“轻轻”朱广奇没有读好,因为“轻轻”说明树叶既薄又轻,同时还可看出诗人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神情,所以这里语气要读得轻快一点,而第二句语气要读得重一点,前后要有个对比。 
 
师:是的,这里的“故国的泥土”与前面的“蝉翼般” 一重一轻,形成对比,很震撼我们读者的心灵。 
 
生7:我认为第二诗节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一句中“些微”这个词用得很典雅。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应该是非常的惊喜,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应该用高兴、惊喜的语气来读。 
 
师:对!一次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槐树叶,这寄托着青春记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居然“没有些微的损坏”!岁月总是会消磨与损坏一些东西的,而这份对于故国的惦念,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你能把你的理解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7:朗读全诗。 
 
师:有谁想做点评的? 
 
生8:我觉得肖浥雯把第一诗节的五个“最”读得很好。她重读了。这五个“最”和三个“一片”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诗人的赞美之情、欣喜之情和伤感之情,五个“最”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深度。 
 
师:这里如果只写“伤心流泪”好不好“为什么呢? 
 
生:不好,这样就显得平淡了。 
 
师:为何伤心流泪?睹物思人、睹物思家啊。大家想想,诗人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游子之痛怎一个“愁”字了得啊。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能否想象一下,诗人此时此刻的神情或动作是什么样的呢?请以第三人称的口吻用几句话描述一下。 
 
前后桌可以互相评说、修改,等一会我请同学来说说。 
 
(学生讨论、评改) 
 
生9:诗人在翻阅一本旧诗集时,突然停了下来,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片槐树叶,那片夹在诗集里的叶子。他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抖落在手掌中,他为什么不用手捏?他怕损伤了那宝贝叶子,哪怕一丝一毫他也不愿意。 
 
生10:他手掌托着那片槐树叶,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子照在薄如蝉翼的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上;他那凝神的眼睛里噙满一汪思乡的泪。此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头转到故国的方向,把那片槐树叶扣在掌心贴在胸口。 
 
(师生评) 
 
师:因一片槐树叶来自故土,诗人心系故国,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记忆,见到它仿佛回到了故土,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所以那片槐树叶成了最美的一片。那么,诗中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一句是哪一句呢? 
 
生11: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一句是“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师:请你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11:朗读全诗。 
 
师:刚才陈一格读得非常投入,可谓声情并茂。大家注意到她在朗读处理上的细节了吗? 
 
生12:我觉得她在最后一句的处理上与前面同学不一样。陈一格读的很慢,充满了向往之情,给人一种憧憬的感觉。 
 
生13:“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这一句直抒胸臆,是对祖国母亲的真情告白。我觉得陈一格在这里感情达到了极点,读得很到尾。 
 
生14:我觉得陈一格跟前面同学不一样的地方是,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她的语气不是平平的,而是抑扬顿挫,由开始的赞美到伤感,再到后面的回忆和向往,把诗人对祖国的一往深情表达出来了。 
 
  
 
师:听了大家这么多的溢美之词,我倒有个跟陈一格PK一下的想法了,我也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请大家仔细听,看看老师的处理跟陈一格的处理有无不一样的地方。(师配乐读) 
 
师:有什么“听后感”吗? 
 
生15:我感觉老师读“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这一句的时候,比陈一格读得慢,但声调高些,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呼唤,我觉得老师处理得更好些。 
 
生16:老师在读“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这一句中的“古老”比较慢,而且很深情。我觉得这里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用意,但我说不出来。 
 
师:对!你听得非常细心。我在这里是有意这样处理的。谁知道“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意吗? 
 
生17:“诗集”是不是有什么文化的意思?(说不清,有些犹豫) 
 
师:对!就是指“古老的文化”,就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念之情。今天这一片薄薄的槐树叶掀开了诗人尘封多年的记忆,开启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这种乡思乡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如: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传统;中国诗歌里表现乡思乡愁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等等。大陆台湾同根同源,海峡两岸的百姓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前阶段台湾大选中国民党之所以能够胜出,我们撇开政治的因素,民众的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一种心灵的回归。所以,这里用“古老的诗集”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师: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朗读其实是你用声音形象来诠释作品表达情感。“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文章理解的不同,那么各人的朗读处理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朗读时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情感。 
 
  
 
师: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点,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作者最后用的是一个问号和一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你能否想象一下,假如诗人回到了故国的怀抱,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出示PPT) 
 
昨天,我在准备这堂课时,试着用这种方法把第三诗节一二两句改写了一下,大家要不要先听听?(出示PPT)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不经意间,我打开那本尘封已久的诗集,一片叶子悄然滑落。哦,这是故园的槐树叶呀,薄薄的、浅灰黄色的,在阳光的穿透下,薄如蝉翼。我小心翼翼地捧起叶片,泪眼朦胧中,依稀可见叶片上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请大家直接写在诗歌的空白处。 
 
(生写,师巡视指点) 
 
(学生读、老师评点) 
 
师:从刚才大家的对诗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欣赏一首诗,首先要联系作者,结合背景,也就是要学会“读人”。然后,要揣摩、品味语言,即咬文嚼字(词语、句式、修辞),并且加以联想想象,从而体味情感,也就是“读情”。其实“诗”就是“人”在特定“情”的境况中,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精华。(板书)让我们一起再来体味诗人纪弦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华,齐读《一片槐树叶》。(生齐读) 
 
师:因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来自故土,诗人纪弦心系故国,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刻记忆,我们同学在生活中一定也有类似的心理体验,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一首老歌、一幅旧画,是否也曾触动过你心底最柔软的那一角呢?请大家仿照《一片槐树叶》也来学写一首诗,先选好一个意象,然后加以描绘渲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出示PPT) 
 
(学生写、读,老师评点) 
 
师:今天的作业是1.课外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或歌曲,复制下来,写点自己的赏析文字,以跟帖的方式发在班级博客上。2.把你写的小诗发在我们的班级博客上,老师会跟帖给你做点评。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