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读后感(2篇)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11-29  | 
 
 
        《黄生借书说》中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断,我认为论断有偏颇之处。我想书能读与否,并非决定于借与不借,而在于是否具有专心读书的动力。 
 
       现实中,确实有藏书者不专,而借书甚专的情况。但认真探究起来,不难发现读书不专者并非是拥有藏书的原因,而是缺少专心读书的动力;同样,读书用心甚专者,也并非仅仅因为书借来的,而在于有一股读书专一的精神。 
 
       当然,“书非借不能读也”这种体会我也曾有过。之所以能借而读书之专心,是因为有一种努力读那种书的动力。我也曾出于培养自己,科学方面的能力,买了几本科学复习材料,并且反复钻研,有的章节五六遍。事实证明,读书专心与否,委实取决于读书的动力怎么样。 
 
       让我们树立雄心,为振兴中华而专心读书。 
 
第二篇: 
 
   当年,学了《黄生借书说》,我只记住了一句:“书,非借不能读也。今日重温,我能记住的,也仍是这一句。  
  
 
    仔细想来,不仅在清袁枚年间,就是现代,有书之家,必为富户,穷孩子想读书,确也不易。然而,余以为:书是万万不能不读的,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神童诗开篇劝学有证: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前年我带王冕时,让他背诵过此诗。冕善学,在作文中引用之,其母不允。冕母所为,有着太深之时代之烙印!1978年以前,知识分子被称作“臭老九”,读书是无用的。 
 
  
 
    然余自幼好书,此得之于先严,是时,家中无书可读,另寻他径。印象中:放学途中,入一小巷,至深处,木屋矮檐,轻叩,问:谁?答:我。门半开,一老者左右环视,曰:进。屋内光线昏暗,有三五童子,列坐于小方凳上,各手持一书。交人民币一分,取小人书一本,就坐,静读之。及出,心满意足,步履轻盈。快哉!快哉! 
 
  
 
    待到入了大学,日日图书馆中端坐,胸怀博览群书之志,知:书,非借不能读也。为日后吹牛打下了良好基础。又每月省下零用钱(约十元),骑车往陕师大西门书亭,世界名著系列,单本一元上下,得之,幸甚。快哉!快哉! 
 
  
 
    来到北京,我主要是收集围棋书籍,几乎是见书就买,曾花大价钱从台湾购回台版书若干;又曾到双安市场及河义农场于黄希文处高价购得不少旧书;前日与西安乡党桑小虎他爹,去了趟潘家园,也淘到了不少好书,虽说可以再次快哉,但又心有隐痛:到北京这么些年了,怎么没有早来这里走走呢? 
 
  
 
    读书的好处当然不是为了吹牛。雅着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俗点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要知道,千百年来,中国下层阶级的唯一出路就是读书。昔得《阴符》之苏秦、《太公兵法》之张良,不一而论。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若你生来没个好爸爸,你不读书,你可能永远地水深火热;即便你生来有个好爸爸,你不读书,虽锦衣玉食,也不过披了张人皮的草包!因为,书,是文化传承。 
 
  
 
    前路茫茫,今同学少年,须加倍努力。要读的书多多、要流的汗更是多多。高丽人李昌镐,于书,深得其味,进了曹府,遍览老师之收藏,能有今日之成就,读书之功不可没! 
 
  
 
     我班学生,好书者也不在少数。娄玺、朱坤、梦石,文史方面的书读了不少,我在讲课时,很多地方都由他们给以补充;崔灿喜读外文,尤其是东洋文学;李聪、东阳则是网上读书,真是时代不同了,读书何须借!吾儿幼时亦好读书,曾经也是手不释卷,现在却是非逼不能读也!真是女大不由娘啊! 
 
  
 
    然而,书,无论如何,还是一定要读的。“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弗兰西斯·培根对读书早有高见,他的论说文集可以说是百看不厌。 
 
    因此,就让我用培根的话来做结吧:读书使人充实!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