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魅力(傅雷) 
博山实验中学 张作辉 
学习目标  
1.诵读《蒙娜丽莎的魅力》让我们走进绘画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  
2.学习细腻的肖像描写的手法,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字里行间对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赞颂之辞,学习达· 芬奇为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 
[目标重点] 
学习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剖析名画的写作技巧。 
 [目标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2、学习达·芬奇为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蒙娜丽莎的魅力》是我国著名文艺翻译家傅雷先生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解读达芬奇的名画《瑶公特》的。作者为我们开启了一座想象的大门,使无限多样的选择都获得了潜在的艺术生命。在无形中我们被引入一个更为自由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拥有了美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和教师补充相结合 
傅雷(1908—1966),上海市南汇县人。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曾留学法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译作共30余部,其中包括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及巴尔扎克名作14部。他的译笔精美,清丽流畅,生动传神,读来赏心悦目,记忆久远。他生前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在作家逝世后被编为《傅雷家书》。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三、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完成学案字音的测试:(2分钟左右)找两名学生上黑板直接写上答案并订正,然后学生齐读两遍。 
肖(  )像   摒(   )弃    面颊(   )   棱(   )角      怅(   )惘(   )   衣褶(   )   标识(   )   相契(   )   瘦削(   )   
四、根据预习在学案上简单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注意板书的简洁。 
   提示: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蒙娜丽莎的魅力》神秘和梦幻的。学生在学案上简单总结一下。 
 名字的由来
             音乐——莫扎特 
                                     摄魂制魄的力量(飘忽不定) 
神秘、梦幻   绘画——达·芬奇 
口唇  下巴  头发                轮廓 
长久思索  线条 
             眼睛  双手  背景                    颜色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下,只板书关键字词让学生了解即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简单的文章脉络就可以了。不要再次费太多时间。对于学生在板书时出现的问题要简单总结一下,而且要根据对文章的梳理,以此为脉络引出下面的问题。 
五、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怎样表现绘画的神秘和梦幻的。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更加明确地了解老师对问题的设计。 
 探究一  在作者看来,蒙娜丽莎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 
提示: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学生主要从文章的前半部分寻找答案,找出文中具体的句子加以说明,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学生不用讨论,直接提问,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即可。教师提问2——3名学生回答。了解对理解情况。 
明确:作者先引用了法国悲剧作家高乃依的名诗“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向着你”,从整体上概括蒙娜丽莎的“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然后通过达·芬奇创作这幅作品的情景和这幅作品在当时和后世所受到的重视,具体说明蒙娜丽莎的巨大魅力。这还不够,作者又不厌其烦地借用音乐“摄魂制魄”的道理来进行类比,其中甚至详细讲述了一个莫扎特的故事,从而使读者对蒙娜丽莎的巨大魅力有了更具体更真切的了解。 
探究二  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些魅力的?  
    提示:本题是对上一个题目的衔接,也是对上一题目的具体阐释,教师对问题进行设计和提出时要注意运用过渡性的语言,本题要求对课文有比较全面地了解,也要求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并且能从细节处寻找答案。学生思考一分钟,学生2—3人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上黑板,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补充。 
   明确:(1)这神秘隐藏在微笑之中。(2)头发、手是这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3)青绿色风景、纱网、细致的衣褶是神秘气息的烘托。 
探究三、作者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性是怎样形成?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探讨了这种成因? 
   提示:本题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需要从绘画、人格、爱好、追求等方面设计。 
   明确:作者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而这些因素都体现了达·芬奇高超的画技。这些方面包括蒙娜丽莎微笑的中心部位口唇的皱痕,扁长的眼睛和没有瞳子、毫无光彩的眼睛,稍有棱角的脸部轮廓,不十分规则的下巴,直垂稍曲的头发,沉静而单纯地安放在膝上的手,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的身体姿势,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等。 
探究四、作者在评论这种魅力的来源时用了哪些手法?并试着举出有关的例句。 
   提示:本题主要引领学生学习本文类比、对比、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尤其是类比手法本文比较多,要求学生了解这种手法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写作当中自觉主动地运用这些手法,为写作做好准备。学生需要思考,并且要求学生讨论一下,关键是找全手法,还要试着总结这些手法的好处,找两名学生上黑板,其余直接写道学案上。  
   明确:(1)类比,如 
   谈脸容的神秘有一种摄魂制魄的力量时,与音乐中的恍惚不定的音符的销魂的魔力作比较,与莫扎特创作时的魔力作类比,说明这种神秘的摄魂制魄的力量之大。 
        (2)对比,如 
在谈“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时与波提切利作对比,说明两人的不同。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如 她的神秘隐藏在微笑之中,口唇便是指出这微笑还只是将笑未笑的开端。微笑给予我们以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 
探究五、文章中最后一段有句话说“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你还能举出有同样奋斗目标的人吗? 
提示:本题虽然具有开放性,但要从本文具体的句子中找到对达芬奇的评价,从对待艺术本身、完成绘画时间、对人物的细描以及绘画时对人物内心地把握等角度赏析。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要求学生养成一种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宝贵精神。 
要求:学生根据全文内容全方位的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从而增强对课文的人文思考。教师要板书关键字词,本题要引导学生多说,多思考,养成开放型思维习惯。 
六、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100字左右,2名学生上黑板,其余写在本子上。教师与学生同时创作,并进行点评。时间大约10分钟——15分钟,要求在前面的问题设计和分析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安排写作题,这样,才能在课上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