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4-08  | 
 
 
 张敬国 
 
教学目标: 
 
1、了解“年轻精神”的品质。 
 
2、体会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的构思de巧妙及正反对比的手法。 
 
教学设想:一课时 
 
以读贯穿整节课,师引导学生理解讲演稿的写法,最后能学会写简短的讲演稿。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1、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这样热情歌颂少年,他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尧!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此可安排在讨论中讲述) 
 
2、板书课题,作者。 
 
3、简介郭沫若及萧红。 
 
方法:可采用启发学生读标题及作者后,最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了解的愿望,然后用投影法打出。 
 
二、揭标    (可不揭示) 
 
 
 
三、检查预习:(如无时间 
 
1、字词注音: 
 
泳yǒug   博bó  溺nì   舐shì 
 
2、解词: 
 
①博爱   ②畅泳   ③打抱不平 
 
3、“年轻精神”的品质是什么? 
 
四、自读课文,指导其运用“圈点读书法”把文中重要词句圈画出来,并思考问题。 
 
1、讲演稿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部分组成,你能找出本文的主体部分吗? 
 
小结:5——11段,提出演讲的主题,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是核心所在。 
 
2、由此思考,课文开头几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 
 
分析:不是。 
 
1)开头在段文字,郭尧就地取材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青人、作“五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为演讲话题作铺垫。 
 
2)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拉近距离,激发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3、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作用是什么? 
 
分析:收束全文 
 
点明主题——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小结:此上步骤是便于学生了解讲演稿,能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五、师范读全文,生思考讨论:接到五分钟讲演的任务 
 
    1、原打算怎么演讲?后来又为什么改变计划? 
 
    2、作者如何看待“年轻”的?(“年轻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你能否从文中找出关键的体会。 
 
    3、讲演者阐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4、你对文中的“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是怎样理解的? 
 
分析:1、追悼萧红女士 
 
         “沉默五分钟”,受某先生启发。 
 
      2、精神年轻   (对比手法) 
 
      3、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4、“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自己修身”。 
 
“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自己“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富强,屹立于远大的理想,为国家作贡献。 
 
六、总结全文,分析构思,写法。 
 
    1、这篇即兴讲演,讲述年轻精神的特征,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精神”的品质,“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为未来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思:五分钟讲演——沉默五分钟——追念萧红为革命的短暂一生——年轻人的话题——年轻精神如何看?——年轻精神的品质——勉励青年朋友。 
 
写法:1)就地取材    2)语言幽默    3)触景生情    
 
4)勉励青年 
 
2、生质疑 
 
七、课内外延伸: 
 
    1、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做,“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2、学习了这篇演讲稿,你能否针对某种情境作简短演讲。 
 
    ①随便吐痰、随意说脏话,恶语伤人。 
 
②班级有人抄袭别人作业。 
 
③中学生要不要交友。 
 
④爸妈关心你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 
 
由上一题,任选其一。 
 
 作者邮箱: zhangjingguo11@vip.sina.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