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第10–12 题。(共8 分)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故不为苟  得也 一丝不苟  苟全性命于乱世  B.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备无患 患得患失  C.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事无补 于我如浮云  D.妻妾之奉 奉公守法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理解:从上文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修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以  “鱼”比喻“义”,以“熊掌”比喻“生”,比喻浅近,说理深刻。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理解:这句话与第一段结尾句都具有结论性质,阐明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则丢失了固有的“羞恶之心”。  12. 观看纪录片《中国古代文化圣贤亚圣——孟子》后,同学们找到了下面的材料,比较探究“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根据文章内容和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 分)  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论语•学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答案: 
(三)(共8分)   10.答案:C(2分)   11.答案:B(2分)   12.答案示例:①民贵君轻   ②重义轻利   ③舍生取义   (共4分。第①②空,各1分;第③空,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