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教学设计5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0-27  |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1、查阅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指出了旨在造就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创造宣言》(板题)。 
 
下面请看的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  
 
二、出示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渡语:同学们按照课文前的预习提示,预习过课文,能认识生字词、会读课文的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测。 
 
(一)检查预习效果。(屏幕出示)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A.塑像(sù)    倘使(táng)  伤痕(hén)            倘使(táng)--tǎng 
 
B.崇拜( chóng)  懦夫(nuò )豢养(juàn)           懦夫(nuò )--nò  豢养(juàn)--huàn 
 
C.鲁钝(dùn)  中伤( zhòng)  烟囱(cōng) 
 
D.遁词(xún)  灌溉(gài)  樵夫(qiáo)             遁词(xún) --dùn 
 
2.指名解词: 
 
中伤 
 
遁词 
 
懦夫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众叛亲离 
 
(最差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更正) 
 
中伤: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因理屈词穷而避开正题所说的推脱应付的话。 
 
懦夫:软弱胆小的人。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极端孤立。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经历这次劫难后,一度春风得意的他竟然一时间走头无路。  (走投无路) 
 
B.须放开时,挥毫泼墨,写意人生,激扬文字,随意天然,不拘小节。(须-需) 
 
C.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D.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钢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金刚) 
 
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好,大家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接下来比正确朗读课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一)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 
 
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读懂课文,概括段意。 
 
(二)指名朗读。(差生有先,一人读一点)如学生读得对,老师只说“对、好”。如学生读错,则请同学帮助纠正,教师板书读错的字并注音。 
 
读第1、2段:开头明确观点:教师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师提问题:这部分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开头两段文字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是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读第3段:教育者与美术家一样,美术家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石像,而教育者的成功是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读第4段: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运用了比喻论证,将教育比作雕像,将教育方法比作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读第5段:批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读第6、7段: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师: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第6段列举“雷赛布”“平老静”的事例,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读第8段: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读第9段:批驳“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读第10段:批驳“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师: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第10段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气,信念与意志。 
 
读第11段:总结: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 
 
读第12段:进一步指出要从点滴做起。 
 
读第13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运用了比喻论证,用“东山樵夫”喻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能毁灭他们。 
 
师: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第13段写东山樵夫眼中只有毛草,没有看到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从反面写出创造的重要性; 
 
读14、15段:发出呼吁:期待教育者能够树立创新意识,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以此保证学生像小树苗一样健康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 
 
读第16段: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汗、血、热情去创造。 
 
师: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接着我们来看文中运用了哪些材料,分析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师: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第16段,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 
 
教师点拨:文章所选的材料,要么引出话题或论点,要么从正面或者反面论证论点,或者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临摹生字  
 
(一)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 临摹生字 
 
自学指导 
 
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二)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变化、连笔、间架。 
 
(三)临摹生字。 
 
(四)出示学生书法,点评。(①标准:和课后方格里的字一样,写好行书。②写得好的提出表扬,并指出还有哪一笔写得不像。③写得不好的,要指出哪一笔写得不好。④鼓励大家多观察、多练习,写好行书。)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能正确朗读课文了,也会认了生字,进行了行书练习。接下来,还要能默写生字,准备当堂训练。 
 
五、当堂训练:听写生字词。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