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阅读(16分,11-13每小题3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至合,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差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 
【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  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思泽。  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  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  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    陟∶登。   踬∶跌倒。  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 
B.犹幸预君子之列              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 
C.上感悟,遽起                 遽∶立即,匆忙 
D.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左右∶侍从,近旁的人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以中有足乐者             以资冥福 
C.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命即其家斩之 
D.其有疾乎                   其真无马邪 
13.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和'笔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甲文中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乙文中的'笔记'则是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 
B.甲文宋濂详细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借书求师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目的是勉励后辈要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专心治学。 
C.乙文朱元璋在孝慈皇后的劝谏下,两次免了宋濂的死罪。孝慈皇后前后两次劝谏的方式如出一辙。 
D.甲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对朱元璋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的刻画了他复杂的性格。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答案: 
11B  12D  13C 
14.(1)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品德有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怎会是他人的过错呢? 
(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