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教案3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4-18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及其创作特点  
 
2.了解诗句意思,并通过描绘的景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重点难点  
 
1.通过赏析诗歌内容,丰富描绘诗歌画面,感悟意境。 
 
2.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       视频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边看边思考,一禅小和尚与师父在雨中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清晨阳光下晶莹的露珠,泉水之中回旋的落叶,雨后拔节生长的竹笋。美存在于自然任何一处细 微当中。而这需要内心恬淡宁静才能看到。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对自然山水之景有过体察与描写。然而心态不同,所感受到的美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体会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怀。  
 
二 、了解作者  
 
孟子曾说读诗要“知人论世”,诗人的创作倾向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读王维的诗,要先了解王维其人。课前布置了相应的预习任务。现在我来考察大家 
 
对诗人王维的了解程度。  
 
【基本信息 创作特点】(展示)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己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创作了著名的《竹里馆》。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幽幽竹林,感受王维眼中的山水之美,山水之静。  
 
三、悠然月夜居竹林   
 
“三分诗,七分读。”朗读对于诗歌意境的展现至关重要。先放声自主朗读两遍,边读边揣摩重读及停顿。  
 
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的朗读? (找学生点评,从重读 停顿) 再读  
 
听配乐朗读,揣摩技巧 配乐齐读  
 
齐读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1、苏轼曾称赞王维诗歌“诗中有画”。你能否用优美的语句重现王维诗文中展现的画面? (抓住了典型景物,竹林和明月。那谁能在他的基础上作补充。充分展开你的联想,画面当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 景物:清幽  活动:绝俗 高雅 
 
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你能够读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景致与内心的宁静】宁静淡泊  悠然自得  
 
作者虽未言明自己的感受,但却将将自己的主观情愫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让景物替自己传情达意。读这样的诗歌,会感觉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山水诗的特点。  
 
四、静心细观赏自然  
 
竹林之外,王维依旧以平静的心态观照自然之景。晚年归隐山林,潜心佛法。佛教讲究以禅入定,由定生慧。即静坐静心,让自己的心神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所以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折射出诗人宁静的心绪。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朗读  
 
这首诗所展现出的情景,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静” 作者是如何表现山涧之“静”的 景:花落 月出  鸟鸣  动景衬托静景  
 
花落之态如何感知?(听到的响动 掉落衣服上的触感 拂来的淡淡芬芳 风吹拂时细微的掉落)  
 
月出无声 而山鸟惊飞(鸟已习惯了山中的寂静)  
 
山涧之中只听得鸟在鸣叫 更显幽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静景 夜静春山空  仿佛空无所有   
 
明代胡应麟“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特点:静谧富有生机  
 
你能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将这幅静谧之景表现出来吗。   
 
能够对自然山水体察到如此 细微,这体现了诗人怎样对待感情? 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五、回顾善思勤归纳  
 
回响清脆鸟鸣声的春山之景令人回味。这就是山水诗的魅力所在。通过对王维两首诗的品读,你能总结出品读此类写山水景物诗歌的方法吗 山水诗 品读方法:  
 
1.知作者。(知人论世)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eg: 陆游《游山西村》陆游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5.明主旨: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六、学以致用读唐诗  
 
静心观照自然的王维,于幽幽竹林中体会到明月的情意,于春夜山林中体会到静谧之中的生机。然而王维的诗歌并不从来都是描写山水,他的心境也并不从来如此宁静淡泊。王维也曾写过气魄宏大的的边塞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使至塞上⑴  
 
单车欲问边⑵,属国过居延⑶。 征蓬出汉塞⑷,归雁入胡天⑸。 大漠孤烟直⑹,长河落日圆⑺。 萧关逢候骑⑻,都护在燕然⑼    
 
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宣慰,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说说这句诗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写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本应给人凄凉苍茫之感的景,在诗人笔下显得磅礴大气。都透露出诗人前往边塞之时无限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中的气势与《竹里馆》《鸟鸣涧》迥然不同。然而为什么王维的诗歌风格有了这么显著的变化。【知人论世】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王维的人生经历吗。   
 
【人生经历  仕途荣辱】  
 
【人生经历】早年的王维初入官场之时,也曾豪情满怀,对功名利禄充满了热情与向往。那时他的诗歌洋溢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官场失意使王维无意于仕途荣辱,归隐山林,潜心佛法。于终南山的辋川别业隐居,隐居期间创作的山水诗,却成就了王维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由此当面对人生的风雨之时,保持内心的恬淡宁静,会让人生会有别样的际遇。 让我们接着观看一禅与师父的对话。  
 
人生路途漫漫,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最后一句话也送给大家。愿落在你生命中的每一滴雨,都能奏出美妙的声音。  
 
作业:品读《山居秋暝》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