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设计5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3-16  | 
 
 
  一、情境导入  
 
心中有国家 造福无国界。  
 
《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1972年,一位女性带领她的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探索,终于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她的科学成就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也使国人倍感振奋,她就是屠呦呦——人称“青蒿素之母”。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屠呦呦演讲的具体内容。  
 
3.学习屠呦呦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文章内容,根据小标题内容学习作者是如何介绍科学发现的成果和过程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禅师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  
 
点 。运用所学去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屠呦呦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学习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  
 
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三、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精髓(  suǐ   )      赠予( zèng    )         秘鲁(  bì    )    
 
疟疾(nüè      )    呼吁(yù        )         相悖( bèi       )     
 
浸渍( zì     )     砒霜(  pī    )           症候(   zhèng  hòu      )     
 
发掘(  jué    )    活血化瘀(   yū  )  
 
四、作者介绍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195 5 年,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 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 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她用创新性的研究为世界带来了迄今最重要的抗疟疾药——青蒿素。受益于此,数百万疟疾患者重获生机。  
 
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 
 
9月29日,“共和国勋章”。  
 
10月22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  
 
研究奖。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葛洪《肘后备急方》  
 
青蒿素提取自黄花蒿,在1979年的一篇论文中,屠呦呦将这一发现称之为“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五、新知讲解  
 
1、关注小标题,概括主要信息。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  
 
2、再 次朗读课文,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屠呦呦是如何回顾青蒿素从发现到疗效的整个过程的?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标画出重要的信息,小组内筛选整合。  
 
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青蒿素的发现和使用。  
 
①从1955年开始中草药的研究。  
 
②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团队。  
 
③1971年10月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④1972年命名青蒿素。  
 
⑤1973年秋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明确疗效。  
 
⑥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⑦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推荐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⑧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  
 
3、默读——发现青蒿素的抗疟   
 
思考:作者是如何说明发现过程的?  
 
明确:  
 
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疟原虫抗药性出现,疟疾肆虐。  
 
时间线索: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抗疟  
 
1969年,屠呦呦领导抗疟研究工作。  
 
1971年10月,找到突破口。  
 
列数字:2000个方药、640个、200个、380余种  
 
引资料:葛洪《肘后备急方》  
 
作比较:第一阶段,从中草药中提取成分,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收效甚微。  
 
转折点,从青蒿中提取成分, 低温提取,抗疟效果, 大幅度提升。  
 
4、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团队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给你什么启发?和同学交流。  
 
①在第一阶段搜集了众多中草药,然而进展甚微。  
 
②查找大量文献。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线索,改变提取方式,找到突破口。  
 
③从20世纪70年代,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进行。屠呦呦和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个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随后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④生长 在北方青蒿含青蒿素比较少。作为药物生产,急需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工程中的合作者在四川找到了这样的青蒿  
 
⑤最初将青蒿素制成药片,但老式压片机造成药片成分偏差。随后采取胶囊方式,取得很好的疗效。  
 
启发:  
 
从梦想到发现,科学家们走过了艰辛而漫长的路,体现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执着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从屠呦呦的发言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她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与孜孜不倦的追求。  
 
六、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明确:在人类征服疾病的努力中,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一小步。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是中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 予她灵感和启示。  
 
“然而,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  
 
比如中药砒  霜、千层塔,等也被用于现代医疗。  
 
这些例子只不过是中医对人类馈赠的沧海一粟。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拥有的丰富的宝藏是无尽的。  
 
七、课堂练习  
 
结合你对屠呦呦的了解和屠呦呦于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的演讲稿内容,为她写一段颁奖词。  
 
参考: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效果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八、拓展提高  
 
下面是关于海洋生物的介绍,请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海尾蛇的特点、功能。不超过35字。  
 
一只海星模样的动物挥舞着五条长长的手臂游过来,它看上去没有头也没有眼睛,但事实上每条手臂都遍布着“眼睛”,全身就是一只巨大的复眼。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海蛇尾的动物时,偶尔发现它身体表面由碳酸钙构成的骨板是由许多极为细小的凸透镜构成的。海尾没有脑子,但有神经系统。微小透镜就组成成了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复眼,与昆虫的复眼相似,它在躲避天敌时非常有用。  
 
答案:海蛇尾体表遍布的细小凸透镜,组成了一只巨大的复眼,有利于躲避天敌。  
 
九、课堂 总结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而这个女孩又改变了世界。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研人员,他们默默无闻、刻苦钻研、埋头苦干、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学者们的创新意识、 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将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无限热 情。  
 
十、板书设计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默默无闻、刻苦钻研、埋头苦干、  
 
执着探索、忘我奉献、创新意识、  
 
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