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1-21  |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号在本试数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构筑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叙事性是非虛构文学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虛构作品,这种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它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虛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虛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   |   
 
   
     
         
          | 标题: |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卷 | 
         
         
          | 文件大小: | 
          20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