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公开课学案6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11-09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三、字词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3]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 ),劝酒。  
 
[7]明月之诗:《诗经陈风月出》有“舒窈纠兮”之句,故称“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与下注释相同。  
 
[8]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9]少焉:不一会儿。  
 
[10]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4]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15]羽化而登仙: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想长了翅膀一样,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17]桂棹(zhào)兮兰桨:用桂树木做的棹、用木兰做的船桨,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9]渺渺兮予怀: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20]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依,按 和:同声相应。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 )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诗。  
 
[27]愀(qiǎo )然:忧郁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地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3]缪:通“缭”盘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ú lú ):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酒:斟酒。  
 
[39]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40]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鱼虾、麋鹿当做好友。:伴侣,这里用作动词。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 )舟:小舟。  
 
[42]匏(páo )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通“樽”。  
 
[43]寄:寓托。  
 
[44]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5]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6]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47]长终:至于永远。  
 
[48]骤:屡次。  
 
[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50]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2]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5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55]适:享有。  
 
[56]更酌:再次饮酒。  
 
[57]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8]狼籍:通“藉”,凌乱。  
 
[59]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60]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四、学习课文  
 
第一段:  
 
1.第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找出语句。  
 
明确: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心旷神怡  怡然自得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第二段:  
 
1.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2)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明确: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第四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明确:主人以水月为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对宇宙人生、生命进行哲理性思考,显示出乐观旷达的胸襟,感情色彩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3.探究第四段的思路,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为两个层次:(1)变与不变 ;(2)取与不取  
 
(1)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说明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也可理解为“人的精神可以不朽”),又是永恒的。   
 
(2) 从“取”与“莫取”的角度。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此处表达了苏轼对名利的淡泊。大自然中有无尽的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有这份天然的馈赠。   
 
4.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明确: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第五段: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1.下列对《赤壁赋》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赋是《前赤壁賦》的姊妹篇。两赋抒情写意大体相同,而此篇表现作者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比前篇更为具体而深沉,末尾鹤化道士的幻觉幻境更具一层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B.全文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逐步推出新境,显现出作者文思奔涌奇想联翩,幽情妙趣随文毕现的艺术特色。  
 
C.苏轼秋天刚写完《赤壁赋》,由于情犹未尽,又在严冬写了《后赤壁赋》。  
 
D.《后赤壁赋》写的是月夜之游;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3.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美貌的女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D  
 
3.(1)指白茫茫的水汽  
 
(2)旷远的样子  
 
(3)指所思慕的人  
 
解析 :  
 
1.《后赤壁賦》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所作,“严冬”一词不正确。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