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登高》学案4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10-09  | 
 
 
 学习目标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掌握诗歌鉴赏“一词领全诗型”的答题模式。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知识链接】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二、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三、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练诵读本诗。  
  【自主学习】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找出本诗的诗眼。  
  【合作探究】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样的意境?(理解意象意境)  
  2、颔联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同上)  
  3、颈联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反馈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蟀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 l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 分)   
  ( 2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 分)   
  【课堂小结】背诵此诗。  
  【课堂反思】  
  【点火预热】完成《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课时导学案,加油!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