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3-27题。(10分,每小题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2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    
  (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    
  (4)舍问,其奚决焉    舍:   ▲    
2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2分) 
    相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无 以 广 识。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26.【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2分) 
27.【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2分) 
  
  
  
答案: 
(五) 
23.【答案】(1)旨:甘美,美味,甘味 
(2)反:反省 
(3)好:喜欢,喜爱 
(4)舍:放弃,舍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美味,甘味 
(2)句意为: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反:反省 
(3)句意为: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好:喜欢,喜爱 
(4)句意为: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舍:放弃,舍弃 
24.【答案】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意思是: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根据句意其可断句为: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5.【答案】(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关键点:至、善,“虽”译成“即使”不扣分) 
(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关键点:好,判断句〕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虽,虽然;至,最好的;善,好处;句子翻译为: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句中重点词有:好,喜欢;“者也”,判断句式;句子翻译为: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26.【答案】【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甲】文作者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然后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由此 
可见其中心论点为:教学相长也。【乙】文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然后从正反两面分析“学”与“问” 
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文首句即为中心论点。 
27.【答案】①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②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比较。甲文,作者运用了类比论证、道理论证与正反对比论证;乙文, 
作者主要分析学与问之间的关系,有道理论证,同时又从正反两面进行,所以二者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点 
是:都有道理论证与正反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