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11
  | 
 | 
作者:lixijnyuan  上传者:lixijnyuan  日期:17-07-04  | 
 
 
                       那  树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歌曲欣赏:《好大一棵树》。  
2、多媒体显示樟树图片  
3、导语:这是一棵生机蓬勃的古樟树。它在这个地方生长了几百年,这地方也因了它而被叫做“大树下”。人们珍爱这棵古树,保护这棵古树,欣赏这棵古树。树的下面也早已铺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它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站出了一道无比靓丽的风景,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赞歌。这是一棵幸运的树,也是一棵幸福的树。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却是另一棵树——那树,那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学生交替朗读,入境。  
2、思考:那树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四、深入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  
1、那树的不平凡的经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树皮。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  
★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它给人们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它送给情人温馨;它扩张着阴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人类的守护神。  
★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  
★有爱心的大树: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出一种爱心。  
2、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五、课堂总结 
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我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慰藉。这样的大树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用赞叹的语气来读——那树啊!那哪里是树,那是人类的守护神! 
六、探究老树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   
1、就是这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  
明确: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成了都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最终被砍伐,不久便被遗忘。  
2、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5~8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  
学生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 
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 
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3、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骨粉”“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树遭杀戮。惨不忍睹, 
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七、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明确: 
(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九、拓展延伸 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A)想象蚂蚁王国参加葬礼的场面,蚂蚁和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B)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 
有什么话要说吗?  
十、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十一、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老练、简洁的特点。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1、注音并释词 
 
佝偻(    ):                               倒坍(    ):   
 
萌庇(        ):                           引颈受戮:  
 
 虬须(   ):                                周道如砥(  ):    
 
2、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二、探究展示: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4、 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6、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7、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