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读后感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9-01  | 
 
 
 今天在一本书中看到了华罗庚的演讲,很是感人。 
 
他谈了很多自己的经历,而且总结为三个字:靠自学。 
 
他说,他一辈子碰到过三“劫”。 
 
第一劫,是他当时只有初中学历,后来进了一所职业学校,尽管是免学费的,但是还是因为交不起饭费而退学。那时候,没有机会上正规的学校,也没有像样的图书馆,他身边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一本薄薄的微积分,但他仍然努力地啃那几本书。后来,有个初中校长让他叫初一当老师,结果有人告了一状,说他是不合格教员,就干不下去了,连那个校长也不干了。接着下一任校长让他担任会计,于是他就继续钻研。不久,清华大学找他任职,却不知怎么给他安排职务,最终就在数学系当助理。尽管是些打杂的活,但是能管理图书,他继续抓紧学习,后来得到了教微积分的机会。 
 
这段时间总共6年,而别人从初中到当大学教师至少是要8年的。这让我们看到,学习是要靠自己努力的。努力了就可以很快上去。 
 
接着他去了英国。1938年回来后,直接当了清华的教授。在早年困难的环境下,没有老师,没有钱,甚至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他能有这样的成就,让人难以想象。他说,他觉得只要有信心,不做懒人,加强努力,就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到第二劫,是遇上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候,后勤条件很差,吃不饱,饿不死。用当时的话:教授教授,越教越瘦。他给大家讲了个故事:教授在前面走,要饭的在后面跟,跟了一条街,前面那个教授实在没有钱,回头说:“我是教授!”那个要饭的就跑掉了,因为连他们也知道教授身上是没有钱的。看到这个故事,我笑了。这简直就是对当时的一种讽刺。 
 
在那段时间,日本人甚至封锁了国外的资料,甚至杂志之类都看不到,还搞轰炸。在这样的困境下,华在昆明的乡下住下,住的是小楼上的厢房,最要命的是下面养猪、马、牛,晚上牛在柱子上擦痒,楼板就跟着摇晃。使用的是自制的油灯。解释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还是坚持完成了《堆垒素数论》,后来还跨到了矩阵几何。不得不用佩服的感情来敲打这些文字。 
 
后来,抗战胜利,他去美国当上了“洋教授”,在没有博士头衔,没有大学毕业证书的情况下。所以,他告诉大家,那是她在昆明的艰苦环境里,坚持不懈有了成果,所以人家才不得不承认的。我想,现在的社会,其实也是这样的。是金子迟早会发光,自己有真材实料,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受到尊重。 
 
他的第三劫,是很多人也经历过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四人帮”冷箭射倒过。外国邀请他去讲学,朋友都为他担心。因为,那时候,白天紧张地搞优选法,理论研究只能在晚上偷偷进行,丝毫不敢暴露。好在他有“外国里通”,外国知道他的名字,有书出版会寄给他一点。但是,由于他高的理论研究手稿有的被偷了,而且研究成果大部分没有写下来,有的只写了一点点草稿,所以心里很是不踏实。好在遇上暑假,他有三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一下。 
 
他提了10个方面的专题,而没有只选一些自己擅长的专题。按他的说法,是主张弄斧到班门,下棋打高手。这样,更容易让自己进步。 
 
就像有人在信中所说:“您向大家证明了,好的学者即使是在最恶劣的逆境中,仍然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绩,你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安逸和稳定环境中的人们,只能感到羞愧。”这也许是对华罗庚很好的肯定了。 
 
他常常提醒自己:“树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从严而终。”他不想在老的时候被自己的懒惰打垮。就像他所说的“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让我们用这些来告诫自己吧,在生活的道路上,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