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 
11.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2.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C (“数”这里是“密”的意思) 
10.C ( A项,①这样,②用在词尾;B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递进关系;C项,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①给,②对于) 
11.D  (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 
12.(1)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