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句子排序与衔接》学习单 
小组:                         姓名:                         
中考要求: 
1、  重新排列句序,使句子连贯,附合逻辑。 
2、  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将语段补充完整,使上下文衔接顺畅。 
命题趋势: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主观排序。 
一、衔接与排序主要要求:语言连贯 
语言要连贯,要求: 
(1)       围绕一个中心,保持统一的话题。 
(2)       安排好句子的先后顺序。 
(3)       注意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过度和衔接。 
(4)       注意语意和语气保持一致。 
二、梳理语句的方法 
1、句子的组合一般有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或方面来阐述中心句的,再按内在的逻辑联系加以梳理。 
3、也可借助关联词、代词和总括性的词语来帮助分析。 
三、例题(完成下列各题,找出规律、方法) 
1、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年是祖国和人民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                    ,  
                  ,                   ,                  ,努力成为信念坚定、知识丰厚、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①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②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③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④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A .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④③②①      D. ①③④② 
2、排列下面语句,使之成为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一个人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敏锐。 
②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做笔记则能使人精确。 
③因此,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 
④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④① 
3、把下面的句子连缀成一段话,写出你排列的句序。 
① 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 
② 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 
③ 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的近似于无。 
④ 在中国画中,浓的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 
⑤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寻思。 
⑦ 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 
正确的排序是:                                     
四、探究分析 
1题结合下文可知,①句中的“爱国主义”对应“信念坚定”, ②句中的“奉献社会”对应“品德高尚”, ③句中的“勤奋学习”对应“知识丰厚”, ④句中的“深入实践”对应“脚踏实地”,因此应该选D. 
2题由“如果”句可以看出①、③、④句为一组句子,又由“因此”看出这一组句子表结果,故不能置前,只能是②句打头,带“因此”的③句紧随其后,再根据语义、对应及④句中的“又”这个标志性的词语不难看出①③④句中的“孤独探索”、“懒于动笔”、“不读书”正好与②句中的“读书”、“讨论”、“做笔记”倒过来一一对应,正确答案应该是A. 
3题根据语义和标志性词语可以看出“前者”、“后者”是一组,它们分别指代④、⑦中所写的两种美,根据“也是美”可知⑦居④后,这就初步排定了④⑦①③的顺序。根据语义可以看出②、⑥句是对“淡之美”的阐述,又由②句中转折连词“可”可以看出②紧随③后,有过渡的作用。其中⑤句根据语义既可以打头作为说明对象,又可以置尾作举例说明,但根据“就是”一词,我认为还是放在结尾好。因此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④⑦①③②⑥⑤ 
五、归纳总结 
根据以上的探究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句子排序的规律和方法: 
1、   结合语境(上下文)看对应关系。 
2、   看标志性的词语。 
3、   注意语义的衔接 
4、   句子多时应注意先分组结对,合并内容。 
5、   注意句子的特征,如总领句、总结句和过渡句。 
6、   还要注意整体感知和文体知识。 
六、练习:专题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