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掌握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掌握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生动形象、自然灵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掌握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生动形象、自然灵动的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学 
农耕——畜牧文明 海洋——游牧文明 
崇敬亲近自然 恐惧征服自然 
《诗经》《离骚》 《希腊诗话》《圣经》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文章《山中访友》《溪水》虽为现代散文,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文化基因,表现中国人特有的在自然中灵动和谐美妙的诗化的生命体验。 
因为两篇文章具有相似的主题和语言风格,因此,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天的学习主要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对《山中访友》和《溪水》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评价。在对比与评价之中,扬长避短,吸收对我们有益的养分。 
 
二、限制性对比阅读 
1、默读《山中访友》《溪水》,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完成下表。 
 | 
《山中访友》 | 
《溪水》 |  
| 表现对象 | 
 | 
 |  
| 使用人称 | 
 | 
 |  
| 表达情感 | 
 | 
 |  
| 主要修辞 | 
 | 
 |  
| 行文线索 | 
 | 
 |   
2、自主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最终版本并交流 
第二人称表达效果: 
①、更直接 
②、更自然 
③、更亲切 
1.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三、拓展性对比阅读 
1、请你再次阅读《山中访友》和《溪水》这两篇文章,着重感受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尝试结合具体的语句或现象,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 
2、自主阅读,整理成书面文字 
3、小组交流 
4、发表意见(每个小组中从未发表过的的同学) 
参考意见:拟人、比喻、奇思妙想是两篇文章兼备的特点,但《山中访友》略显造作夸饰,不如《溪水》的灵动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