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市长》教案1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30  | 
 
 
   
《陈毅市长》选场  沙叶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戏剧冲突和情节结构——独立成章,戏剧冲突感人且有情趣,结构清晰。 
 
2、能力目标: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并具有鲜明的个性。 
 
3、情感目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2、教学难点:“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形式。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效信息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17-2-70)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课文。 
 
简介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 
 
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是谁?(陈毅)陈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上海市长和外交部长,也做出过重要贡献。 
 
1949年5月27日,“冒险家的乐园”——上海解放了。虽然我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所接管的却是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当时的上海,工厂大半倒闭,商店纷纷关门,失业人口剧增,秩序混乱,垃圾成山,又面临着断粮、断煤的威胁;帝国主义对我进行海上封锁,敌机不时来偷袭轰炸,暗藏的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捣乱,社会垃圾(流氓阿飞、小偷、娼妓)也多得怕人。帝国主义曾狂妄预言共产党要“烂在上海”。陈毅依靠上海各阶层群众的支持,采取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的方针,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使上海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帝国主义的预言破产了。作者选取这一段时间作为历史背景,抓住了在上海这个特定环境中陈毅的工作、生活及与各种人物的关系,创作出话剧《陈毅市长》,以此作为对上海解放三十周年的纪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陈毅市长》这篇文章。不过,课文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文学样式——戏剧(板书)。 
 
二、结合注解,复习戏剧的基本知识。 
 
1、戏剧的分类 
 
题    材:历史剧、现代剧; 
 
繁    简:独幕剧、多幕剧; 
 
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 
 
矛盾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2、戏剧的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舞台演出必然要受时空限制,因而,剧本的篇幅不宜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变换不宜频繁,它必须高度集中、紧凑,全部剧情必须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演出完毕。 
 
    (2)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剧本的情节结构上,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3)台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人物的台词应该是高度个性化的,它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并且是人物个性在特定环境中的自然流露。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三、简介《陈毅市长》 
 
1.剧情及结构方式:全剧共10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光辉形象,主要表现“陈毅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心,对各界人士的真诚团结,对干部作风的严格要求,以及自己对党风党纪的身体力行等等。”在结构上,该剧破除了“一人一事”的传统方式,采用了作者称之为“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方式来组织全剧。即“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但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全场;各场情节不相连贯,独立成章,但是在每一场的尾部或用几句台词或用一个细节来为下一场的情节展开找个由头或埋下伏线,做个简单的铺垫;最后一场,除了有自己独立的故事情节外,还将前面几场各自发生的事件都在最后一场里有所交代,使之画上‘句号’。” 
 
2.课文选场是全剧的第5场,上一场写陈毅视察刚刚开业的国营百货商店,看到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国营商店买不到盘尼西林,不法药商又乘机连续涨价,普通劳动人民无力购买,因而引起了深思,由此引出了夜访化学家齐仰之这一场。(第5场结尾陈毅说:“我马上要赶到发电厂去,连三秒种也不能耽搁。”既很快拉下了这一场的大幕,又为下一场作了铺垫。) 
 
四、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默写有关的字词 
 
深居简出   充耳不闻   不由分说   一窍不通   生性驽钝   建树不多   才疏学浅   心灰意冷  
 
痛心疾首   翻天覆地   建国伊始   百废待举   礼贤下士   聘    请   闭门羹  秉烛夜谈 
 
2、剧情梗概: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发生在两个主人公之间的事件? 
 
明确:陈毅夜访齐仰之,出山筹建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 
 
3、疏理、分析故事情节。 
 
    (1)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提示:由故事情节来考虑戏剧冲突。) 
 
   讨论明确:矛盾冲突是陈毅与齐仰之之间的矛盾冲突,即陈毅说服齐仰之参加祖国医药事业的建设与齐仰之不问政治、闭门治学间的矛盾冲突。 
 
    (2)矛盾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从剧情出发,可把这场戏分为哪四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提示:戏中仅两个人物,而且两人始终都在舞台上,因而,不能以人物上下场来确定层次。可联系陈毅在夜访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及难题的解决来划分层次。) 
 
    讨论明确:碰到四个难题:被拒门外、谈话限时、难以说服齐仰之、请齐仰之出山。据此,这场戏可分四个层次: 
 
    ①矛盾的发生(开头至“齐仰之请陈毅坐下”):解决了难以进门的矛盾。 
 
    ②矛盾的发展(至“齐仰之又请陈毅坐下”):解决了谈话限时三分钟的矛盾。 
 
    ③矛盾的激化(至“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解决难以说服齐仰之的矛盾。 
 
④矛盾的解决(至结尾):解决了请齐仰之出山的矛盾。 
 
4、分析语言,细细揣摩 
 
(1)“闲谈不得超过三十分钟”的老规矩在戏剧冲突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起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是齐仰之坚持的原则,说明他潜心钻研,惜时如金。由于他门上的这张字条,使陈毅吃了‘闭口羹”,后来陈毅终于进了屋,但只有“三分钟之限”,但一谈便取得了“尽情尽言之”的胜利,随着剧情发展,最后愿意“秉烛夜谈”“三天三夜”。两人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变化和解决,都与“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有关。 
 
(2)陈毅为什么把共产党人的革命比作“化学”!这样比喻对推动故事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陈毅高超的说话艺术的表现,把革命政治说成“化学”,非常切合齐仰之这个化学家的身份,能够引起齐仰之的谈话兴趣和极大注意,这样使齐仰之与陈毅交谈下去,陈毅也就巧妙地使齐仰之由“只有三分钟之限”到“尽情尽意言之”,再到“秉烛夜谈”“三天三夜”,这个妙喻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五、讨论问题 
 
文中两位主要人物陈毅与齐仰之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陈毅:直率、风趣,胸怀广阔,高瞻远瞩、坚定、豪爽、机敏、雄辩——无产阶级革命家 
 
    齐仰之:急躁、诚恳、有爱国心、清高、固执、政治淡薄、科学严谨——爱国主义科学家 
 
六.把握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  
 
(1)了解潜台词。 
 
    潜台词是藏在字面之下的没有说出来的台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这个“意”反映了特定的情景之下人物说话的真实意图和内心世界。 
 
(2)根据上下文和特定的对话场合挖掘和体会言外之意。 
 
    ①齐仰之 : 这……可以延长片刻。 
 
    “这……”包含着激烈的内心冲突:想问个究竟就得破多年恪守的信条;不问清楚又于心不甘,因为“学者以无知为最大耻辱”。在进退两难中,勉强作出了“可以延长片刻”的选择。 
 
    ②陈毅 : 我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到一起,不就中和了? 
 
“碱性”是比喻说法,指革命性、事业心、进取心;“中和”指用革命性、事业心、进取心影响齐仰之,让他适应新时代,改变过去不问世事,不问政治,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准则的做法。 
 
七.研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场戏的结尾有何特色?作用是什么? 
 
明确:结尾安排颇具匠心:开场,齐仰之只让陈毅谈“三分钟”,此时却已谈了“三十分钟”,还要陈毅再谈“三天三夜”。突然停电时,陈毅“要马上赶到发电厂去,连三秒钟也不能耽搁”。与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既降下了这场戏的帷幕,又为下场戏作了简单的铺垫。     
 
布置作业 
 
选择阅读《陈毅市长》的其他片断,并学习分析人物的语言。 
 
教学一得: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