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背诵《望洞庭》。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望洞庭》的大意。 
3、感悟《望洞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师范读,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小黑板出示: 
     望洞庭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峨眉山月歌》,背诵《峨眉山月歌》。 
  2、学习《峨眉山月歌》中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描红生字。 
  2、默写《峨眉山月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