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3-12  | 
 
 
  走进文本知作者  走出文本探教法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学反思 
 
      2009年3月30日,在学校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有效教学”的观摩课教学活动中,我与我的学生们一起愉快而又充实地研析了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四课——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这篇散文诗是以三个人物的对话来展开的,构思简单平淡。这篇文章有情节、有人物,看似滑稽可笑,实则内涵深刻丰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压迫,地位差异的三种人不同的现实态度,看出鲁迅的爱憎与赞美的情感倾向。“奴才”是长期封建专制统治所造成的奴才性格、奴才心态的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安于奴隶地位,不敢反抗,用统治阶级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在“聪明人”身上,寄寓了鲁迅对普遍存在于国民中的市侩哲学、伪善性格的深刻批判。“傻子”寄寓了鲁迅对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性格的褒扬,赞美了傻子的斗争精神和实干精神。 
 
教学本课前,我用了几天的时间间断性地进行备课,一方面读透教材,占有了大量的资料,悟得作者写作目的;另一方面分析学生认知和感悟能力情况,探求有实效的教法,费了不少脑筋。之后确定了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学习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摒弃奴才和聪明人的人性弱点和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教学重点为通过品味傻子、聪明人、奴才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归结三个人物的形象。教学难点为聪明人的形象分析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本课时,为了体现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注重教学内容传授的有趣性和实效性。先由自己崇拜鲁迅的原因引入即“鲁迅是民族文化的高山、中华民族的精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同时教给学生分析本文的第一把钥匙:了解写作背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人民倍受压迫,生活暗无天日,找不到生命的曙光),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世界。接着“下发”了解文章的第二把钥匙:由男生表演“课本剧”导入对文本的内容了解,吸引学生学习的眼睛,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感染。通过同学们对扮演者的评价来展开对文章的内容分析(课前有预习),同学们的评价比较到位。先从最先出场、着墨最多的奴才入手,对其语言、神态的把握来感悟奴才在生活中一贯只知诉苦、不知改变的状态,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特征(惯于诉苦、愚昧怯懦、卑劣无耻)。接下来分析“聪明人”与“傻子”的形象。我采用对比手法来进行,把聪明人和傻子对奴才诉苦的不同表现对比起来分析,学生认识到聪明人的欺骗性和傻子的实干精神,解决了教学难点(当时有的学生发出感叹:“原来聪明人是这样的一种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后分析特定历史背景下,三种人物的象征意义。在了解了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学生的理解较为透彻(三者为反动统治的受害者、维护者、反抗者形象)。最后设置问题“该如何评价这三种人”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先由学生作出评价,再分析鲁迅的情感态度(即分别是嘲讽、批判、赞美)。为了更进一步把握鲁迅的写作目的,我又趁热打铁追加一问:鲁迅的批判矛头重点指向谁?学生讨论后得以澄清,明确他的写作目的,批判国民劣根性(奴才)。我用鲁迅的话作结:世界是由傻子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奴才更不能。并让同学们感悟到“傻子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驱动力。 
 
     教学本课,由于由于选择了激趣点,层层深入设计问题,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握了学习重点,化解了学习难点,学生轻轻松松、愉快地学习,教学内容有效完成。 
 
    反思授课过程,如果让我谈最大的体会,我思考过后发现“备课是上好课的最关键因素”的真理。现将自己的备课思绪澄清化过程回录一下: 
 
    我用了几天的时间进行备课,采取间断性备课方式,目的让自己对文本保持新鲜,不倦怠,时刻有兴奋感,思维不僵化。我的备课大致分三个阶段:泛备课阶段、粗备课阶段、精备课阶段。 
 
泛备课。这个过程主要是阅读文章内容和查阅相关资料,以大量占有材料为目的。首先读透文章,把握文本。之后阅读相关的内容和资料,提取认为有用的信息。比如教参、练习册上的分析以及后面提供的相关材料(就某个知识点而派生出来的材料)。通过阅读我开阔视野,对文中的知识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自己对文本有忽视的地方也得到补充和重视。在拥有最多、最全的知识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科学认识,对教学内容有最正确的整体把握,做到教学所需有备无患。在这个过程中,我理解了文中三个人物的现实意义,也认识到鲁迅的写作目的,从而有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粗备课。这个过程主要是确定教授的内容,设置具体的问题和题型,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定了教学的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并精心设置出问题(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知识牵引等)。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分析认识三个人物的人物形象;在结合时代背景情况下认识三个人物各自的象征意义;作者对三个人的态度和情感分别是什么;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精备课。这个过程完成对具体环节的落实,即怎样教的问题,包括教学思路、教法、细节安排、教学语言等方面的实施和处理,包括教学技巧方面。 
 
    1、备思路。教学本文人物形象分析环节,我曾设计了三个思路。第一种用小组竞赛形式来分析,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一个人物,比赛进行,看哪一组分析的完整、透彻。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加大参与面和学习热情。第二种思路分析三个人物形象,把“奴才”最为重点,一个一个分开来进行。第三种思路先分析“奴才”形象,之后“傻子”和“聪明人”的形象用对比的方式来进行。经过思考斟酌,我怕竞赛的形式学生居于胜负,会不深入思考,也许只有热闹,没有深度。又担心一个一个地分析人物,形式有些单调,学生会乏味,又会把文章内容割裂开来,失去了文章内容的故事性。最后我选择了第三种思路。认为用对比的方式最有可能解决难点, “聪明人”的虚伪与圆滑只有与“傻子”的实干精神对比才易于学生理解把握,而且这样会使事情的焦点(周围人对奴才诉苦的表现)更集中、更鲜明,又应和了文章的发展脉络。 
 
    2、备教学语言和细节设置。在各个环节中,导、引、结我都力求语言精炼、准确,有高度、有深度,既细腻又贴切。如导语的设计,几句话反映了大量的知识点:写作背景、《野草》的意义和特点、作者的的贡献。再如结语中对“傻子”精神的总结,用了鲁迅的语言来评价。在对于傻子精神的现实意义的认识时,我例举了《故乡》中关于“希望”的论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让学生认识到实干精神的价值。还有对鲁迅彷徨的设问(在一个黑洞洞的铁屋子里,有一群人昏昏欲睡,不久,他们会被憋死。这时,有一个人大喊一声,惊醒几个人来,他们也许在生命的后几分钟死的更加悲哀,那么这个大喊的人做得对吗?),要求学生替鲁迅解答。在细节设置中,我主要用在对奴才人物分析上。奴才的的形象分析时,我让学生抓住一个词语“咱们”,让学生领悟到奴才把命运的转变寄托在主人身上,人物的奴性和愚昧特征足见。分析聪明人时,让学生抓住“你总会好起来的”这一语言上,并要求学生找到他的行动(没有),人物的欺骗性便呈现出来。 
 
     3、备教法。目的是以什么方式呈现对课本内容的解读和感悟。在文本的解读方法我有两个想法,一个是组织学生分角色绘声绘色朗读,一种是改编成话剧脚本进行表演,思考后,我选定为后者。我认为这样处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乐趣,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通过学生评价,学习重点、难点都可解决。 
 
     以上是我对《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备课过程的回录。 
 
    教学本课,还有一些遗憾,如教学细节稍有混乱,学生参与面还不够全。我有两个认为有必要进行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进行,一是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憎恶,相关文章的拓展没有进行。二是学习本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没有涉及到(要求学生就自身或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评说)。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