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石家庄一中  马瑞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2、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小组合作交流,八个小组分别完成八个问题。 
    一作者及文化知识              二如何诵读 
    三整体感知                    四1、2段详析 
    五1、2段评析                 六3、4段详析 
    七3、4段评析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物我皆无尽可共适清风明月的情怀,体悟了王安石尽吾志 
可无悔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道走近一代书圣,共赴兰亭盛会,分享王羲之对人生的感喟吧!  板书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流程 
1.展示教学目标 
2.2组王逸凡诵读课文 
2组同学点评和补充 
老师补充: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夫/人/之/相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全体同学齐读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3组同学回答问题 
内容: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点叙宴集盛况——抒发人生感慨——交待作序目的 
     用原文回答作者情感变化:乐——痛——悲(板书) 
5.作者为何而乐? 
4组疏通1、2段,5组同学分析     
师补充:游目骋怀  理解 
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本文可谓良辰美景俱得,赏心乐事兼有,且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 
6.全体试背1、2段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谁人不乐,谁人不爽?缘何而来“痛”与“悲”呢? 
7.6组疏通3、4段、7组分析 
师补充: 
痛之因——俯仰间  老之将至,已为陈迹————人生短暂 
      ——俯仰间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 
      ——俯仰间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命运难测 
    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由此而痛 
不同的天性,不同的人生,但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盛会难在,好景难继。昔日的欢乐都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欢快会成为过往,新恋会成为旧爱,美丽如生命中匆匆过客,不会为谁而停下达达的马蹄。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心情陡然一落,“岂不痛哉” 
悲之由——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人、后人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 
  
                                    直面死,认真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 
少壮几时奈老何————汉武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庄子说生便是死,死和生是一样的。而王羲之却表达出自己的看法,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死和生是两码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迷信古人,揭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认为,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消极者说:今朝有酒今朝醉。积极者说:我们虽不能增长生命的长度,但可拓展他 
的宽度。智者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勇者说:在烈火中永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敢于正视人生之痛,不逃避,不苟同于已有之成见,大胆发表自己对宇宙的看法,表现出其真性情。 
后人评价,有人说他消极,有人说他受局限,不一而足。然而这根本不损他的光芒,他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至于答案是后世之读者的事,你可以根据你的人生去阐发,去推想,去演绎。经典应有不同的演绎,时间的淘洗越发散发出他的芳香,神秘的意蕴和强大的生命力。你欣赏,我欣赏,你在思考,我在思考,世界在思考,美感在生长。  
全体同学试背3、4段 
8组同学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